《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理论总论 >>

离情断爱与慈悲精神

分享到:
   情与爱,似乎是人间美好与幸福的根源。有情有爱,同事之间才能和睦相处,夫妻之间才能相濡以沫,长幼之间才能恭敬孝顺。无情无爱,则勾心斗角,同床异梦,恩将仇报。永无宁日。孔子主张仁爱,墨子主张兼爱,基督主张博爱,都把爱上升到人类道德精神的极处,并视为人类生活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

  前几天和几位青年教师谈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和爱心时,都不约而同地感到目前师生情感正在逐渐淡漠,进而推及到社会,在市场经济之下,更是常常出现认钱不认人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缺情少爱,至使道德坠落,文明丧失。反映到学校生活中来,自然也令人担忧。有位青年教师问我有什么看法,我脱口说出四个字:“离情绝爱! ”

  大家都感到意外。

  因为我平时都在强调,教师对学生,要有感情,要有爱心,学生对教师要尊重,要礼让,推广到社会,也常常表露出对“斗争哲学”的厌恶。这次突然说离情断爱,大反其道,还以为我在故意说反话,发牢骚。其实,矛盾在心中早就已经出现了。学佛过程中,看到经文里关于爱的许多叙述,都是主张断灭。不妨抄录几处如下: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四十二章经》)

  若无世间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思。

  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莲华不着水。(《杂阿含经》)

  菩萨观爱,如怨诈亲。(《涅槃经》)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楞严经》)

  如树根深固,虽截犹复生,爱意不除尽,辄当还受苦。

  先诛爱本,无所植根,勿如刈草,令心复生。(《法句经》)

  这难道不是叫人断爱吗? 说得这样彻底,如此坚决,心里不由得发出疑问:断了爱,则人世间哪里还有和平,哪里还有幸福? 爱为什么与苦相联系

  但是,与此同时,又从佛经中读到许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充满爱意的其它教诲,它遍及到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朋友之间。这里也不妨抄录几段:

  恩爱亲呢,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骄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善扬名,最为夫妇之道。(《佛说玉耶女经》)

  当知父母恩最深。(《心地观经》)

  慈母最为亲。(《别译杂阿含经》)

  夫善之极者,莫大于孝。(《未生冤经》)

  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转相谏晓;二者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者在于苦厄,不相弃舍。(《大善权经》)

  起初,觉得以上两个方面的叙述非常矛盾,随着学佛的深入,这矛盾逐渐消失了,心中开始熔铸两个闪光的金字:慈悲。在慈悲精神的感召下,对情与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原来,我们通常所说的爱,仔细想来,都是有条件的。比如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阶级利益的功利思想,都是制约爱的枷锁。无缘无故的爱是没有的,爱,有它的目的,有它的范围,因而对于不同的人,好恶之心仍然存在,亲疏之别仍有根源。不仅如此,爱还会产生贪欲,“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使人”(《论语?阳货》),本来“恭,宽,信,敏,惠”是仁者的行为,但这“五者”都抱有功利目的,使爱的局限性表现得非常明显。这样的爱,尽管它有合情合理的成分或价值,但是爱中夹杂着的贪欲未能实现时,它也可能给人带来烦恼,带来忧患。

  举个例子来说,当你在河边散步时,看到一个人不小心落入水中,他又不会游泳,在水中挣扎,你在爱心的推动下,立即跳入水中去救援。但是当你托起他时,发现他原来是你的仇人,你会怎样处理呢?你心中一定是矛盾的,痛苦的,思想斗争一定是很激烈的。即使你不把他重新抛入水中,你也许会很懊恼;即使你不懊恼,你也许认为他应该向你谢恩;即使你不等待他来谢恩,你也许会想到这样的英雄行动应该得到世人的好评;即使你不想得到世人的赞誉,也会因自己的宽宏大量引以自豪而自我夸耀。总之.是非、得失、善恶、功过等等思想总是伴随在爱的周围,有时会使爱蒙上羞辱。做了好事,反惹出计多牵挂,这牵挂又会转化成烦恼。

  而慈悲,是无条件的,是刈除功利目的的,是对世间的爱的超越。慈的意思,是给一切众生以欢乐,悲的意思,是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儒家所说的“仁者爱人”,既然人有高下贵贱,长幼尊卑之分,这就很难说“爱人”会爱得彻底,很难保证“爱人”的时候没有杂染着爱名爱利爱财爱色的成份。而慈悲,与一切杂染无缘,是平等清净的,是圆满究竟的。

  说慈悲是平等清净的,是因为佛认为人与人,人与物的种种关系都是缘起而生,没有一个作为主体的自我——无我。既无我,还有何欲? 万事万物平等无异,这样,就能视别人的苦难为自己的苦难,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知恩图报,普度众生。乐于助人是人的本分,是人的天性,无有等级,无有差别,无有杂念,只有平等的慈悲本怀。但是,慈悲也不舍世法,人世间的一切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等由爱心出发的一切行为,都是积极向上的善举。世人当然很难做到“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大慈大悲的壮举,但是一切善良的理解、关怀、帮助都是修行的必要途径,都应该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乃是学佛人行为的准则。在一切善举中,要注意戒贪,要继续升华,直至以平等清净心发大慈大悲,才能真正离苦得乐,成就佛道。

  说慈悲是圆满究竟的,是因为佛菩萨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证悟我空人空法空时显现的—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慈悲不仅是行动,而且是修养,是舍去贪恋执着的内心的修证。发慈悲心,一切俱足,一切现成,当下显露,遍满虚空。慈悲是佛对人类、对世界的终极关怀,也是人精进成佛的菩萨行、菩萨道。

  回看娑婆世界,芸芸众生,在贪爱执着中的无边无际的烦恼,与其去感叹人生苦短,去日苦多,不如早日离情断爱,发慈悲心,走上真正的自我解脱的道路。正道是:

  手执风灯过爱河,

  烦恼滋生苦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