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理论总论 >>

由宗教谈到佛法的主要内涵——曾景山

分享到:

一、宗教

从世界史去看,没有一个民族没有宗教信仰,从古代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时代没有宗教。如宗教没有深刻的、充足的根据,与人类生活没有密切的关系,它绝不会如此普遍悠久(注1)。一般知识份子或自然科学研究者,若能以客观之态度、无我之精神(不先入为主,未经深思、研究、审辨,即以迷信视之——先入为主也是另一种迷信),则当可信受宗教确实广泛存在,而且必有其不得不存在之事实。盖“宗”指自证,“教”言化他;自证故为一种非常识的特殊知识,化他则为此种知识、经验之身教与言教的表达。

宗教是人类自己意欲的表现,而人类从无始以来,在环境的活动中,一向向外驰求。外界环境是多变无常的,无法自在、完全掌控的,于是乎“永恒的存在”、“完满的福乐”、“绝对的自由”、“无瑕疵的纯洁”为宗教界引为理想。神教徒相信“神”可以为人带来种种利益,故信神得永生;不信呢?……。我相信某类会带给我运气,于是不管我是否改变了自己的坏习性,一定会得到好运气;若我不相信,虽然我的坏习性完全不见了,仍然该死。合理吗?(注2)。

宗教具有两个特性:一、顺从,二、解脱。一般的宗教每以顺从为本,因此会觉得自己渺小而无用(至少在神的面前)。然而本身却绝不愿意如此,所以顺从虽是宗教的一大特性,而宗教的真实却是趣向解脱:是将那拘缚自己、不得不顺从的力量,设法超脱他,实现自由。因此,宗教的真价值,在使人从信仰中,强化自己以胜过困难,净化自己以达成至善的境界。

二、佛法的主要内涵

佛教在强化自己、净化自己方面有其殊胜的方法,即三学(戒、定、慧)、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他力的神教,则以依赖他力而强化自己为主。学佛的,在佛菩萨前发愿修学,无形中引发强化自己的力量。进一步亲近善士,多闻正法,如理思惟。若能开发正确之见解,净化自己的烦恼,自能步向合理而光明的前途,贤圣之途庶可有望。

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此盖由于佛教教义、制度、仪式、现况等而来者(注3)。例如“人生是苦”,佛经言“无常故苦”,其意是要我们知道现在这人生是不彻底、不永久的,知道以后才可以造就一个永久圆满的人生;不了解者,则误为人生亳无意思,故而消极悲观。又如“一切皆空”,一般人误为既然一切皆空,作也空不作也空,得也空失也空,吃亏就是占便宜,佛教徒似乎就不应该追求任何正当合理的生活形式。

其实佛法中的空义是有其最高深之哲理;“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不变体,叫空。邪正善恶人生,都不是一成不变实在的东西,皆是依因缘的关系才有的”。故菩萨眼中,只有可怜愍的众生,没有可憎恶的有情。更因为邪正善恶都是依因托缘而有,人生才有无限向上的可能性;故言“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世尊的自觉觉他,首先从分别事相入手(法相差别)。进一步,把握根(生理的)、境(物理的)、识(心理的)的内在关系;一切心境相关,自他相关,物我相关的、活动的一般程度(缘起善巧);再深入到法法本性的内证,真实的体验(注4)。

佛法的修学宗要,不外三学:戒学是德行的,慧学是智证的,定学是安定身心、强化身心。而为到达自在解脱,利济众生的依据;因此,当处于近定或定境中,对于染恶心境,除遣他,良善的心境,也不要执著他。如身体引发得不由自主的震动,或心中熏发得行相幻音,第一不要著相,坦然直进的过去吧!如贪染这必朽的血肉之躯,那可能会落入外道圈套,自外道去讨消息了(注5)!

知识是好是坏,难下定论,武器、弹药、飞机、电器……皆由知识而来,于此自可看出“知识极无自性”,用之于利人则善,用之于害人则恶。世尊称誉善知识为“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杂阿含),那么知识的长处为何?依佛法立场略有三点(注6):

一、以分别识成利生事:大乘佛法说,初学菩萨向上向善的正行,即由分别知识的引导——由知识分别,知善知恶,了解世间的因果事相,知善而深信善法的价值,于是不断地努力向善,这才能趣向证悟的圣境,得平等无戏论的根本智。不但初学的,菩萨在自觉的圣境中,虽远离了分别妄识;但菩萨行的特点在利他,故从平等的根本智中,又起后得的分别智,此即通达事物,度生的方便智(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

二、以分别识成深信解:佛法说“有信无智长愚痴”,以知识为信仰的基点,解得分明,信得恳切,这才是合理的正信。

三、以分别识成无分别智:以分别识观破分别,证入无分别圣智,分别也即断舍了。

就宗教言宗教,佛教当然是一种宗教;可是佛教不共世间宗教者,为智慧之开展。佛法中也有一套完整的“八正道”,使吾辈凡夫有迹可循。此同时,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世尊悟道后,即以身、语、意教化弟子,菩萨也以严土熟生为职志。因此,文化、教育、慈善事业之开展,应为佛子责无旁贷之使命。

注释:

1.印顺导师《我之宗教观》〈我之宗教观〉。

2.印顺导师《我之宗教观》〈神爱世人〉。

3.印顺导师《佛法是救世之光》〈切莫误解佛教〉。

4.印顺导师《佛法是救世之光》〈谁是糊涂虫〉。

5.印顺导师《佛法是救世之光》〈美丽而险恶的歧途〉。

6.印顺导师《佛在人间》〈佛教的知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