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美学 >>

大慧宗杲“妙悟”说的美学意蕴及影响

分享到:
     一
   “悟”是佛教,特别是禅宗哲中一个极重要范畴。铃木大拙指出:“禅如果没有悟,就象太阳没有光和热一样。禅可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献,所有的庙宇以及所有的源头,但是,只要其中有悟,就会永远存在。”〔1〕
   “悟”不仅是禅宗哲学的灵魂,也是禅宗美学的灵魂。南宗禅的历代祖师都以此为旗帜,围绕着“悟”这一核心,不断丰富、展开和发展着禅宗美学。而在南宗禅学与美学思想史上提倡的最为有力,在当时与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是大慧宗杲和他的“妙悟”说。
   大慧宗杲(1089-1163)是宋代杨歧派第五世著名禅师,法号大慧、谥号普觉,创立“看活禅”,他的禅学思想在当时和后进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宗杲所处的时代,正是文字禅泛滥的时代,禅林中热衷于公案的注解和问答,禅林中出现了龙蛇混杂的复杂局面,正如宗杲所指斥的“近代佛法可份,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各立门风。各说奇特,逐旋提合,疑误后昆,不可胜数”〔2〕特别是对于当时禅林中以宏智正觉“默照禅”〔3〕为代表的轻视悟,甚至反对悟的风气,宗杲进行了坚锐的揭露和激烈的批判,他指出“近来丛林有一种邪禅,……以悟为落第二头,以悟为枝叶边事。”(卷二九)“不信有悟门,以悟为诳,以悟为第二头,以悟为方便语,以悟为接引人辞。如此之徒,谩人自谩,误人自误。”(卷二八)宗杲力救时弊,努力重振南禅宗根本精神、因而他象历代祖师一样,反复申说强调“悟”的重要性,他说:
   “道须神悟,妙在心空。体之不假于聪明,得之顿超于闻见。”〔4〕
   “道由心悟,不在言传。近年以来学此道者,多弃本逐末,背正投邪,不肯向脚根下推究,一味在宗师说处著到,纵说得盛水不漏,于人本分事上没交涉。“(卷二一)   宗杲反复强调“参禅要悟”(卷十四)宣说:“禅无文字,须是悟始得。”(卷十六)提出了“以悟为则”的主张。然而宗杲在禅宗美学上最为著名也影响最大的则是他的“妙悟”说。
   大慧宗杲的“妙悟”说,是在对宏智正觉“默照禅”的激烈批判过程中,鲜明地提出的。他指出:
   “为聪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厌恶闹处,乍被邪师辈指令静坐,却见省力,便 以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照为极则。(卷二六)
   “如此等辈,不求妙悟,以悟为落在第二关,以悟为诳呼人,以悟为建立,自既不曾悟,亦不信有悟底。”(卷三十)
   “如今不信有妙悟底,反道悟是建立,岂非以药为病乎?世间文章技艺,尚要悟门,然后得其精妙,况出世间法。(卷十八)
   “第一莫把知得底为事业,更不求妙悟,谓我知他不知,我会他不会,堕我见纲中。(卷二十)
   “不求妙悟,又落在无事甲里。”(卷二四)
   南禅史上大慧宗杲所倡导的“妙悟”说,所言的“妙悟”这一范畴,在中国佛教史上是由僧肇《涅槃无名论》中首次提出的,他讲“玄通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史称僧肇是“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5〕其思想受老庄思想影响极深。而“妙悟”  这一概念提出亦带有鲜明的老庄道家色彩。虽然在印度经典《华严经》卷十二中亦有‘妙悟皆满’二行永断”之语。然而,正如  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所指出的“方肇之时,《华严经》之译未成”〔6〕从中国佛教史上佛学受老庄玄学影响的实际,可以肯定“妙悟”这一概念是在玄学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学概念。
   “妙”出于《老子》第一章“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7〕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之内涵,注家多解为“微妙”“奥妙”“深微奥妙”,我以为蒋锡昌云:“妙者,幽冥之道也”。〔8〕其义最恰。对于“常无” “常有”二句,萧兵、叶舒宪说:“是将两种认知方式作为各具特色,相辅相成的途径而并列对待的,用语言之外的直观体悟去领略万事万物之“奥妙”;用凭籍语词名称的抽象分类去认识事物之间的差别和秩序存在。〔9〕而正如朱自清指出:“‘妙’的意念,经过汉代到了晋代渐渐成为士大夫或雅人一般常用的,主要的审美的评语。”“魏、晋以来,老、庄之学大盛,特别是庄学,士大夫对于生活和艺术的欣赏与批评也在长足的发展,清谈家也就是雅人,要求的正是那‘妙’。后来又加上佛教哲学,更强调了那‘虚无’的风气。”〔10〕
   魏晋以后翻译出的大量佛经中,“妙”这一范畴已是处处可见。对于佛典中“妙”义,隋代智凯在《法华经玄义》中指出:“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所谓褒美,明确肯定了妙属于审美范畴。所谓不可思议,是佛家惯用的否定式表达,往往是状佛教最高义理、实相本体。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宗杲所讲“妙悟”内涵上有两个方面,一是指所悟的对象而言,乃是深微奥妙,玄冥之道,是本源性的,本体的,不可视见,非某种具体可见的存在物。就这一层的意义而言,所谓“妙悟”的含义,在于悟“妙”。二是指悟 的途径。乃是通过直观体悟去领略,把握这一终极性的存在,所谓真如,所谓佛性。就这一层的意义而言,所谓“妙悟”的含义,在于“玄妙”之悟。
   如果说宗杲之前的南宗禅师们大多喜谈顿悟之说,意在突出“法门是顿”。(神会语)的话,那么,到了宗杲之时,顿悟之论已是人所周知,不须特别加以强调,仅是文字禅盛行,默照禅泛滥,故而宗杲特意提出“妙悟”说,来强调悟的特点与途径,以匡救禅林时弊。在宗杲看来,进行参禅悟道,获得把握幽微深遂的真如,证得体认到内在本来圆满具足的真实生命的正确道路乃是“妙悟”。这种“妙悟”的参禅方式,在其本质上是与审美过程中最高级阶段的主体观照方式相一致的,乃是一种洞彻、体悟本体的最高形式,叔本华曾论述这一方式,认为最根本的认知方式,乃是一种超逻辑的直观方式。而超逻辑直观的最高形式,就是审美直观。审美直观的目的,直接是服务于感性个体的生存价值与生存超越,是直接指向终极的实在,指向绝对的本源。〔11〕可以看出,宗杲所提倡的“妙悟”在本质上也正道出这样的一种特性。
   对于”妙悟”,宗杲坚持和弘扬南宗禅自悟自证的宗风,在他看来,般若体验在本质上是个体性的,只能亲悟亲证。他反复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