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世俗化由来以久,可以说,自佛教传入中国,就开始与中国的民俗、民风、政治、文化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实现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宗教信仰自由得以进一步实现;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佛教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另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那就是以物质为主题的世俗化,并且这种世俗化倾向正在呈加速趋势向前发展,很值得关注与研究。
一、当前我国佛教世俗化的表现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佛教是远离世俗、重出世与来生,以救渡众生、解脱苦难为职责的宗教。千百年来,中国僧侣或隐居山林农禅并举,或广收门徒讲经说法,给人的是清净、修为、超脱、慈悲的记忆。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佛教给人们的不再是传统的印象,而是愈来愈多的社会化与世俗化。
1、佛教寺院不再有山林之气,其功能在不断世俗化。过去寺院是清净之地,是修行和弘扬佛法的场所,现在不同了。佛教场所被商业化,寺庙沦为“求名闻利养”、“求平安无灾无病”乃至“求升官发财”的法门。过去的寺院从来不卖门票,现在几乎所有的寺院都卖门票,并且有的门票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拜一次佛、烧一次香不花些买路钱,是进不了庙的。最为普遍的是,无庙不设功德箱,无寺不受香火钱。信佛拜佛,变成了一种花钱的买卖。更有甚者,一些寺院把商业拍卖引入佛教内部。新年的第一下钟声,佛前的第一炷香,都成为拍卖的对象。佛法本讲究众生平等,最反对阶级种姓。然而,这种烧香拜佛权的拍卖,以出钱的多少,将信众分出三六九等,可以说已严重违背了佛祖的旨意,同时,也说明,佛教已被商业化严重地扭曲。可以这样说,受市场化的冲击,当今佛教寺院的宗教功能,已逐渐由从前的禅修与弘法功能转化为商业营销与文化旅游功能。更有甚者,佛教仪式也被商业化了。仪式是宗教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仪式就不可能有宗教的存在。原始佛教时期,僧众过着出外乞食的生活,每日听佛陀讲经说法,打坐经行,修习禅定。早期佛教本来没有经忏仪式,佛陀告诫弟子,若有过错,要敢于忏悔,忏悔得安乐。然而,近年来,佛教的仪式在不断地翻新出来,经忏佛事的种类越来越多,金刚忏、华严忏、法华忏、地藏忏、万佛忏、大悲忏、三时系念、水陆法会等等,不一而足。每一种经忏法会都有募化活动,都有收费标准,佛教仪式也被商业化了。
2、佛教活动被世俗化,宗教节庆与法会都打上了娱乐色彩。现在,无论是开光庆典,还是奠基、升座法会,几乎都能看到一些世俗化的内容。大凡庆典活动都有地方领导参加与讲话,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从大到小,一场佛教的庆典活动,政府官员的讲话要占去一大半时间,最后的开光和法事活动十几分钟或几分钟结束。吃喝招待就更不要说了,可以说逢会必吃,小的庆典小吃,大的庆典大吃。资金比较雄厚的寺院在搞庆典活动时,还要邀请海内外的法师和宾客,来人都要住五星级酒店,吃高档精美的食物,发世俗化的高档礼品。活动人员穿过市区时,甚至还有警车开道。剪彩时,有模特与礼仪小姐列队站立。一些规格比较高的国家级重点寺院(把寺院划成国家、省、市不同级别,这本身就是世俗化的严重表现)在搞庆典活动时,甚至引进全新的娱乐运营模式和传媒平台,请著名主持人主持,请专业策划师策划,通过卫星电视向世界现场直播。总之,佛教活动被严重社会化与世俗化了。另外,当前佛教活动还有被娱乐化的倾向。无论城市中的大寺庙,还是乡村的小寺庙,在搞开光或落成庆典活动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娱乐活动伴随着庆典仪式,比如:锣鼓队,跑旱船,有习武习惯的寺院,还要请僧人表演团在台上疯狂地耍一阵,有的还请来信佛的歌星登台献唱。佛教活动的神圣与庄严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泛世俗化的宗教娱乐活动。
3、僧人的生活方式超前而现代,世俗化习气浓厚。根据佛制,受具足戒后的比丘、比丘尼,要遵照戒律过清静俭约的生活,这些戒律包括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香装饰、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财宝、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代人祈福禳灾、不代神降福免罪。然而就目前所见,僧人的生活,尤其是有一定职住的僧人生活,已不再是清静与俭约的,一些戒律已经被打破。在现代商业社会的影响下,国内有些僧侣其生活的世俗化程度甚至度过了俗人。方丈室及寮房在向星级标准靠齐,里面不仅有高档家具,还有空调、电视、电话、电脑,甚至是卫星电视、无线上网系统。有些僧人出入寺院不再是行脚,而是打的,高级僧侣出入寺院坐的基本上是高档车,其豪华程度超过县市领导的公务配车。另外,在僧人他俩中还官本位盛行,一些寺庙的住持根据自己自所在人大、政协、佛教协会及所在寺院级别的不同、任职的不同,摆出高人一等架式,这种现象在当前的佛教界屡见不鲜。把自己定位为“处级和尚”或“厅级和尚”的僧人,也时有所闻。因为这种世俗的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为了名利地位不惜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的现象,在佛教界也不时出现。当前,一些僧人关心的不是自己的修行与果位,而是能不能保住自己的位子,每月能收入多少钱。目前,在佛教界还刮起一股文凭热,从佛学院毕业之后,争着去社会上去拿文凭,本科文凭、研究生文凭,有的甚至跑到高校去念MBA速成班。总之,僧人的生活,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学习生活都被严重世俗化了。
4、佛教经文被以世俗化的方式进行解读,读经、诵经、禅修都被染上世俗化色彩。讲经说法是出家人的天职。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成道之后,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敷演三藏十二部无量经典。后来者讲经说法,是代佛说法,是荷担如来家业。然而,现在的讲经说法变成了作秀场,甚至还被宗教管理部门当成比赛项目,把僧人组织起来进行竞赛。看谁的嗓音圆润,看谁的威仪超群,看谁的语言流畅。讲经说法,在一些地方甚至还变成了募化和接受供养的一种方式。当前,大部分佛教信众诵经、读经,也不是为了领会佛祖的教义,而是为了消灾免难。“若人有病,得闻是经,病即消灭,不老不死。”(《妙法莲华经》语) “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得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语) “诵此咒者,命终之后,任运往生阿弥陀国,何况昼夜受持诵读,功德不可思议!”(《往生咒中》语)。一些佛教信徒之所以诵读这些经文,就是因为里面有这些功利性的语句。目前,僧众的修行方面也面临着世俗化的倾向。用佛学研究代替实际修行的现象非常普遍。深入经藏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寻求如何出离生死苦海,如何走上成佛的道路;而是为了举证某一论点,或者是为了写论文。用写字、画画、写诗来代替修行的,就更是多如恒河沙。一些僧人甚至出了书法集、画集、诗集。总之,近些年,读经、诵经、禅修在方式、方法上也被严重世俗化了。
二、佛教世俗化所付出的代价及负面影响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具有两面生,有得到必有付出。也就是说,有得,必有失。佛教世俗化,使僧人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少实惠,但失去的也很多。
1、世俗化使寺院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往日的宁静没有了。这些年来,随着佛教世俗化的发展,大家都可以看到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寺院在收入方面增加了,僧人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个别的僧人甚至发了财,但寺院往日的宁静和僧团中纯朴的道风没有了。在一些大中城市的寺院,尤其是旅游业发达地区,如四大名山等,寺院内整车水马龙,天人声鼎沸。一些寺院为了配合这种世俗化现象,兴办了佛教产业,如兴办素食,开佛教用品及佛教书籍商店,经营香火纸烛,有的一支香甚至卖到上千元,已经带有强烈的商业化色彩。佛教的神圣性越来越淡化。在人们的心目中,寺院是神圣而清净的,它不仅是僧人的修道之地,也是民众的精神家园。佛教在世俗化进程中走向商业化,从本质上讲,应该算是走向末路。这样将会使我们失去最后一片净土,这既是佛教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
2、僧人在世俗社会中的待遇得到了提高,佛教的神圣性、超越性淡化了。在佛教的世俗过程中,一些处在大中城市中的寺院名气愈来愈大,作用与影响力也越过寺院的围墙,延伸到社会。党和政府为发挥佛教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僧人参政、议政,致使一大批出家僧人,尤其是高僧大德走向会场,走向主席台。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县级城市都有佛教界代表人士被选为全国及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常委。尤其是大中城市的佛教界领袖,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中,担任了主席或常委以上职务。奔走于各种社交的场所,不时接受电台、电视台美女主持采访。他们代表佛教界参政议政,并就政府涉及宗教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批评或议案、提案,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出镜率一多,佛教的神圣性、超越性被淡化了。最终给人的印象是僧人也世俗化了。
3、法事的世俗味越来越重了,禅味越来越稀薄了。佛教教义是佛陀精神的载体,而佛教仪式,即法事是抚慰人心、化度群生以及传播佛教的一种方式,所以教义的研究和庄严的仪式都非常重要。但我们需要明白,佛教仪式只是一种接引众生的方便法门,而绝非佛教根本。然而一些佛教僧侣却过分利用了佛教的法事活动,大搞经忏法事,红白喜事,甚至上门服务。更有一些僧人以不同的仪式形式,吸引大众的眼光。搞起汽车开光,手机与手机号开光等一系列所谓的佛事活动。趋吉避凶本来是人们一种朴素的心理需求,乞求神明护佑,寄托一种希望,原本也无可厚非。可是,当今的一些僧人过分迎合世俗的这种心态,甚至是利用这种心态,至使佛教的世俗味越来越重,禅味越来越稀薄,大有把佛教的开光活动从寺院带向街头巷尾的意味。
4、寺院服务与管理日趋世俗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祖训不见了。在商业化趋势下,我国的佛教寺院工程大刮奢豪风,佛像越塑越高,殿堂越盖越大。寺院的摊子无限制向外向上扩展,寺院的日常管理也日趋社会化。在一些寺院里已见不到洒扫庭院的僧人,你见到的是物业保洁人员。他们胸前佩戴着胸牌、身着统一制服在寺院里服务。门口也看不到僧人,见到的是保安。他们负责维持秩序,检查安全。比较大的寺院,空调冷却系统、化粪池、污水井、电梯等后勤服务项目也全交给社会物业公司管理或租赁承包。总之,寺院服务与管理日趋社会化和世俗化了,“六和敬”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祖训已很少体现。
三、我国佛教世俗化的原因分析
世界上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由的,有的是起源于自身,有的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内外部原因相互交织的结果。佛教都是具有自我创新精神,自产生以来,就经历了一个不断世俗化的过程。目前我国佛教的世俗化,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政治方面的引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宗教界人士被吸入到政协、人大开始参政、议政。这种政治制度的变化对佛教的世俗化是一种无形的推动,也就是说,佛教的世俗化与我国政府广泛吸收宗教界人士参与政治有很大的关系。目前,人大、政协广泛吸收了宗教界上层人士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有的甚至不当选为常委或政协副主席等职。他们作为一个僧人,除了禅修、弘法之外,还要积极推动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时代服务,为政治服务,为社会服务,这种参与使佛教的世俗味增加了。
2、经济方面的促动。来自地方政府的商业促动,也是佛教世俗化的一个动因。如今凡是小有名气的寺院都被地方政府以旅游品牌打了出去,这个品牌并不是佛教自己要打要挂,而是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现在很多地方还运用商业化动作模式来修建寺院,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比如海南南山寺、无锡灵山大佛、大理崇圣寺等等。这些寺院的商业化现象并非佛教行为,而已经是地方政府行为,所以说,当今佛教世俗化趋势不是一个单方面的问题,而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影响而出现的现象。
3、佛学教育的变化。古代的佛学教育是师从制,教规、教义、打坐、诵经都跟师父学习,即使在学院学习,学习的内容也都是佛教经典。现代的佛学教育则有很大的不同,基本上已不再是师从制,而是在佛学院学习,学习的内容也变了。现在,在佛学院,除了学习佛教经典之外,还要求学习中国古代历、革命史、国家的政策法规、现代科学知识,甚至还要学习和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大事。佛学教育从原来的一元化,开始趋向多元化、科学化、现代化转变。增强世俗知识的学习,适应时代的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世俗学问的学习,必然会给僧人带来世俗化的思想,这也是目前佛教世俗化的一个原由。
4、“人间佛教”思想的推广。人间佛教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入世佛教,因为它所倡导的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种人间佛教思想,降低了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本应有的神圣性和崇高性,降低了佛教本应治心的效用,导致一些佛教信徒不知所依,不知佛法主体精神为何物。近些年来,无论理论界如何解释或自圆其说,甚至把它定义为“立足于人生,趣向于佛陀”的新型佛教”,但都改变不了“人间佛教”本质上的人间性、大众性、社会性和世俗性。当前,我国佛教界出现世俗化,甚至是庸俗化的倾向,与“人间佛教”的倡导不无关系。
5、海外及港澳台的影响。海外特别是台湾佛教商业化、社会化,给了大陆佛教界很多启发与借鉴,星云大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过去,佛教普遍留给一般人的印象是,僧众的、山林的、静态的、苦修的、封闭的,而今星云大师的国际佛光会的成立,给信众提供了宽广的活动空间,使佛教走出山林,成为生活的、人间的、联谊的、国际的佛教。星云大师运用商业的、现代的、科技的手段,使佛光山成为全球佛教界最知名最新锐的佛教,最后,甚至发展了佛教电影、佛教音乐、佛教网络等产业。甚至运用寺院连锁经营模式,在世界发展了一百多个佛光山分院,这都给大陆佛教的世俗化提供了参考与路标。
6、佛教内部不良风气的蔓延。对于中国佛教徒来讲,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说佛教处于最好的时代,是因为它近年在官方的支持下迅猛发展,重现了历史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盛景;说佛教处于最坏的时代,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下社会腐败之风已经搅扰了佛门清净,在佛教界也出现了不良风气。有不少僧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道风不正、金钱至上;少数僧人甚至为了名利地位不惜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贪污腐化、行贿受贿。这都为佛教的世俗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对我国佛教世俗化的反思
佛教的世俗化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其实,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教都面临着世俗化的问题,因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它在传播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世俗化的侵蚀。但是,也面临着在世俗化面前如何坚守的问题,因为宗教要保持其自身的神圣与出世精神,就必须与世俗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等区别开来。该如何看待目前我国佛教的世俗化问题,这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但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是弊大于利的,必须加以遏制,有些提法与做法,也值得好好反思。
1、在理论上,必须认真解读与诠释“人间佛教”思想。近些年,对“人间佛教”的理解,存在着“庸俗化”、“肤浅化”的倾向。我认为,“人间佛教”绝不是让法师、法事走向人间,更不是让法师按世间法经商办佛教经济,而是让法师的功德走向人间。“人间佛教”更不是让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走向人间,跟上时代的潮流,而是让佛法走向人间。所谓功德走向人间,就是利用寺院的财力、物力为社会服务,象香港及周边地区的佛教组织那样,去创办学校、医院、佛教坟场(公墓)、青少年中心、安养院、护理院等,为社会服务。所谓佛法走向人间,就是让佛教的声音,佛教的智慧走向人间,去化解人间的不幸,人间的恩怨,人间的矛盾。僧人走向政坛,寺院利用声、光、电建设的富丽堂皇,绝不是人间佛教,那是真正世俗化的佛教。我认为,“人间佛教”的真义,需要高僧大德们进行传达与诠释。不然,真会使我国的佛教不断坠入社会化、世俗化和庸俗化。
2、在行为上,各宗各派最好能在世俗化过程中不失传统佛教的精髓。在这个世界上,佛教之所以能得到许多信众的敬仰与追随,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佛教对人生、对宇宙的大觉悟和大智慧。因此,只有本着佛教的基本义理,坚持佛教的基本精神,佛教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敬重,才能得到更多人的信仰。一个寺院如果殿堂华丽,经济红火,但戒律松弛,生活奢华,僧人说话做事不伦不类,不僧不俗,佛又如何令人生恭敬心呢?良好的道风是佛教赖以生存的根本。历史上几次灭佛事件证明,佛教的发展,不在于钱多钱少,僧多僧少,根本问题乃在于寺院道风的纯正。为避免佛教的世俗化与没落,各宗各派传统佛教的精髓,有必要做到不弃不离。如果放弃了对佛陀本怀的坚守,而让佛教的世俗化任其发展下去,真是一件值得忧虑的事情。
3、在教育上,要有一个至死如一的坚守,那就是佛的素质。僧人是佛法弘扬的主体,是佛教能否发扬光大的决定性因素。僧众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佛教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社会大众看来,僧人是佛教的代表。能全面透彻地领悟佛教精神的僧人,不仅能为佛教的发展与兴盛不遗余力地贡献力量,而且,一定能够代表佛教的健康形象。大力加强僧人的专业化教育,提高理论素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也是解决当代佛教世俗化等诸多问题的有效方法。
4、在政治上,佛教应该有自己的不妥协性。古代的高僧大德,有不拜皇帝的,比如清代寿宽法师;有给予高官厚禄而不出山的,比如唐代的玄藏法师。而现在的法师好象都得了“官癖症”,只要政协、人大一招手,就趋之若骛,有的甚至还暗中做工作。参政议政当然无可厚非,但趋之若骛就不正常了。佛教的世俗化与政府的政治需求有一定的关系,但与目前法师的社会化、世俗化思想严重是分不开的。我认为,什么时候法师们的政治欲望低了、入世思想淡化了,我们佛教的世俗化也现象也就可以减少大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