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心理学 >>

佛教与心理治疗

分享到:
一.关于佛教

佛陀是谁

公元前624年,佛陀(释伽牟尼)出生在尼泊尔兰毗尼园。
公元前589年4月15日,佛陀在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亲证无常、无我的真理,获得心灵解脱。
公元前589年7月15日,佛陀在印度鹿野苑地方,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传授过程,以教导他发现的亲证真理的禅修方法,并组建共修团体——佛教僧团。
公元前544年,佛陀81岁在印度库西那拉双树逝世。
佛陀的教导称为“达磨”,即“如其事实之教导”。因为是佛陀发现及传播,因此也被称为“佛陀之教”——佛教
佛陀教导了什么
人类内心都是有主观的潜在期望:“世上每件事情都能符合我们的心意”——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我执”。
(注:可以视此为一个体的婴儿期全能自我修正后的潜在残留。)
当我们抱有这样全能的期望时,遇见符合我们心意的事情时,我们就高兴; 但有时候我们也会遇见不符合我们心意的事情,那时候由于我们无法实现没有道理的预期,因此就会苦恼悲伤.
佛陀启示苦恼悲伤的根源正是人类内心存在的无明——“世上每件事情都能符合我们的心意”
当一个人了解和彻底去亲证这一规律时,解放就到来。
即使身心和世界变化而无法主宰的情况再到来,一切因为已经被在心意上放下,因此不再有悲伤和忧愁。而慈爱也能在这种不主宰的情况下去发生和行动。
这也可以视作佛教修行的核心所在,也即对潜在的全能自我或自恋的超越和修正。
佛陀所教导实践亲证这一规律的方法,为四念住,也就是正念和内观.
佛教的发展
一.原始佛教(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1世纪),目前流行于缅甸、斯里兰卡等东南亚文化圈

二.大乘佛教(公元前1世纪——公元6世纪),目前流行于中国、韩国、日本等汉族文化圈

三.金刚乘佛教(公元6世纪——公元14世纪),目前流行于中国西藏、蒙古、四川西北部等藏传佛教文化圈
 

二.关于佛教和心理治疗的定位


Jack Engler等对佛教进行的心理学研究
Jack Engler的心理学研究:
1.对佛教证道者的罗夏墨迹测试
2.临床心理的三个纬度:
病态、正常、超常+美国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修行案例:严重病态的防御及精神崩溃(见心理区间划分图)
Jack Engler :心理治疗和冥想目标——自我呈现的发展阶段(1986)

Daniel Goleman等:《东西方的对话》、《揭开心智的奥秘》(1990、1991、2001)

心理区间划分

三.关于当代心理治疗对于佛教的运用


对于当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的佛教经文:四念住经
“比丘们,比丘应如何坚定正住,就感受来观察感受呢? 比丘正在经历著愉快的感受时,对这愉快的感受要了了分明;正在经历著痛苦的感受时,对这痛苦的感受要了了分明;正在经历著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的感受时,对这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的感受要了了分明。”
——佛陀《四念住经》段落

心理治疗对于佛教理念和技术的整合

1. 认知行为取向疗法与佛教的整合

Standing: (left to right) Judith Beck, David Barlow, Marsha Linehan. Seated: Aaron Beck, Christine Padesky, Albert Bandura, Albert Ellis.
以佛教正念训练为基础的几种认知行为疗法——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疗法(MBCT), 辩证行为治疗(DBT),接受与承担疗法(ACT)——虽然外在形式和贝克认知疗法不同,但是最终都是会重构患者的认知系统。(Beck,2005)

A.REBT疗法创始人艾里斯(Albert Ellis)的评论
艾里斯(Albert Ellis)和Maurits Kwee撰文提出,理性情绪疗法从理论到技术操作都是按照“禅”的精神来进行的,并且提出理性情绪疗法那种清楚明白的操作方法和禅宗“以心传心”的方法具有互补性。( Kwee & Ellis , 1998)
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佛教——佛陀治疗丧亲的案例
佛陀时代的翅舍答弥,她的孩子在刚学会走路时夭折了。当众人要把孩子的尸体移去焚化时,她加以阻止,一定要去为孩子找救药。然后妇人根据传说找到了佛陀,问佛陀救活孩子的方法。佛陀让她去未曾有子女或没有任何人过世的家庭要几粒芥子,就可以救活孩子。翅舍答弥这样沿门挨户地询问,始终找不到所要的芥子,因为几乎每家人都曾经有人逝世。她于是想道:“噢!这的确是一件难办之事,我以为只有我丧失了孩子,却原来每个村子中,死亡的人比活著的人多呀!”当她这样思考时,本来颤抖的心也就平静了。最后佛陀给予她合适的教导而使其完全调整了自己。

B.贝克:认知疗法和佛教
贝克:佛学和认知疗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类似点 (Beck ,2005)
目标:安详,心的平静,苦恼的解除。
苦恼的原因
(1)自我中心的偏倚倾向 (即佛学所言三毒或五毒)和错误的信念(执着妄想)。
(2)潜在的自我挫败的信念强化了这些偏倚。
(3)对事件赋予负性的意义。
4.方法
(1)注重当下(此时此地)。
(2)通过以下方法聚焦处理偏倚的想法:(a)内省:(b)反思;(c)选择观点;(d)识别有“毒”的信念;(e)远离;(f)建构体验;(g)培育“积极信念”。
(3)使用意象。
(4)把苦恼的(信念)从痛苦中分离出来。
(5)正念训练。

c.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的最新发展——辩证行为疗法:

 辩证行为疗法(Marsha M. Linehan)中核心的佛教正念技能
正念及基础于慧心、情心、理心的中道原则:
理心为主时,人很理智,讲究逻辑,关心事实,行动具有计划性,处理问题时比较“冷”;
情心为主时,人的思维和行为主要受情绪所控制,逻辑思考困难,事实随着情绪状态而常遭扩大或歪曲;
而慧心则是理心与情心的整合,在逻辑分析和情感体验中加上直觉,但是又超越了理心和情心。
核心正念技能就是帮助患者平衡理心和情心并达到慧心。

三个正念什么的技巧包括:
1)观察;2)用语言描述事件和个人反应;3)不带自我意识地参与。

三个正念如何的技巧包括:
采取不带评判的立场;将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的活动上;追求有效而非正确。


D. Kabat-Zinn 麻省学院压力治疗中心的佛教正念疗法
基础于呼吸内观禅疗法的三个阶段主要疗法技术:
a.身體掃描 练习:用意识对于身体各个层面进行扫描
b.正念练习:把身体感觉當成一個整體來覺察。
如果說,在某特定區域中有著強烈的痛感或積存已久的情緒困擾,他們就可以選擇專注在那兒。
如果沒有什麼區域佔據或要求注意力的關照,那麼他們就可以專注在整體的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