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心理学 >>

佛教与心理治疗(2)

分享到:

C.無相(formless)的禪修:去觀察身心,會發現它有它自己的规律。當它变化時,只管繼續觀察,而不要盲追那串連不停的思緒。 这可以称为無揀擇的覺察(choiceless awareness),它沒有任何固定對象,只有純粹的覺察。
辅助练习:進食的禪修(eating meditation) 。。。。。。
此项疗法在病房进行推广, Kabat-Zinn等有系列实证研究
这一正念技术目前也被精神分析的关系学派使用,作为训练分析家的主要课程之一



E. 眼动疗法EMDR中的正念训练
创始人Francine Shapiro提示:
EMDR中治疗师告诉患者,“无论发生什么,让它发生,……仅仅只是注意。”
Shapiro认为,EMDR的疗效就在于诱发了“正念体验/存在”状态,让患者能够采取一种非评价的观察者姿态对待各种身心反应,而眼动让患者可以跳出无心/情绪状态或者概念化/行动状态,进入正念体验/存在状态。(Shapiro, 2003, p322-323)
正念体验/存在状态中患者能够整合认知-情绪的矛盾,展开内在探索,使用当下的感受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并且对当下的主观体验采取非评价的觉知态度。在这种模式中情绪、感觉、想法能够被作为主观体验被直接感知,而不是作为概念化思维的客体存在。和其他状态的“丧失”或“沉浸”的性质是不同的
E. 眼动疗法EMDR中的正念训练
Laurel Parnell(创伤和人格障碍治疗权威):
童年遭受严重创伤的患者们在使用正念训练时,能够减少其分离症状,
变得更实在或者具有生气。正念训练发展出患者的觉知能力或者说观察自我,使人们能够观察和描述他们的体验,而不带有任何判断。患者们学会他们可以和各种身心体验共存,而没有必要与这些体验认同或者对它们进行反应。对于童年遭受严重创伤的人来说,是很难保持对日常生活体验的观察能力,并且与之共存的。正念训练让他们发展了“纯粹观察”(bare attention)能力,建立起脑内的新的神经通路。正念者发展起对自己的慈悲观,从而让患者不再把各种身心体验当作自己的敌人。
Parnell同时也发现,正念训练让人们对生活有更加平衡的态度,人们能够更加开放地觉知和理解各种现象的起伏,对愉快和不愉快的身心现象更少执着。
在著作《EMDR in the Treatment of Adults abused as Children》,她提出正念训练可以激活额叶和强化左半球的脑功能。正念训练和EMDR的合并使用可以通过激活额叶使患者们处理创伤记忆和整合记忆片段。从而使内隐记忆变成外显记忆。(Parnell, 1999,P.11)


F. 眼动疗法EMDR中的正念训练
Parnell发展的技术:内观、慈心禅定、大地呼吸。
对患有分离性身份障碍(DID)的性创伤幸存者进行集体的禅定小组治疗。小组开始时首先进行一小时的引导性慈心观训练(guided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然后进行半小时毗婆舍那内观(坐禅),小组中使用的主要是一种改良过的大地呼吸(grounded breathing),然后小组开始谈论他们在内观中出现的体验。

在EMDR的治疗过程中,除了作为辅助治疗技术使用外。Parnell也把它们作为治疗开始的稳定化技术使用。
此外,Parnell在其著作中论及如何处理未完成的EMDR会面时,再次提出了内观技术,特别是慈心观(Metta meditation)治疗。
Parnell本人经常使用慈心观作为EMDR会面的结束技术。她提出这种技术让患者们学会爱自己,并且能够减轻他们的耻辱感和自我憎恨。她认为发展对自己的慈爱是治疗童年虐待的核心部分。

2.体验疗法(人本——存在)的整合
A.尤金﹒简达林的聚焦疗法:
原理:禅宗顿悟所启示的心理治疗过程中理性到感受顿悟
正念禅观
聚焦疗法六阶段技术:清理空间 、感受 、标识 、体验共鸣、咨询答案、接纳转变
B.格林伯格的情绪聚焦疗法治疗三阶段:
a.增强情绪的觉察;b.加强情绪的辩识;c.改变情绪。

C.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及发展——自然和慈悲

3.人类学家在研究中的发现:佛教文化的直接运用
A.西方与非西方传统的心理疗法疗效比较
B.文化叙事导致的转变——丧亲案例
C.临床关怀:《西藏生死书》
D.佛教瑜伽:身心之间关系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