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佛教历史总论 >>

僧团的成立

分享到:
   佛陀证悟后,在菩提树下想起救渡众生的大事因缘,心自思惟其所彻悟的正法甚深微妙,而众生妄想执着,必定不能信解,所以生起疾入涅槃的念头。此时,梵天知佛所想,即前往佛所,劝请佛陀住世说法。佛陀终于不忍众生长夜悲苦,便随顺梵天劝请,决意示教利喜,宣扬适应众生根机的教法。

  佛陀首先到波罗奈斯城的鹿野苑,度化曾在苦行林一起修行的憍陈如等五位侍臣□,三转苦、集、灭、道四圣谛法车仑□,此五人成为佛陀最初的比丘弟子。至此世间三宝具足□,僧团于焉成立。

  从此,佛陀经常带着五比丘行化在缚啰迦河的沿岸,并暂居于此。在这里,佛陀度化了迦尸城的青年耶舍,他的父母亲也皈依佛陀,成为最早的优婆塞优婆夷。其后耶舍的朋友约五十人,受了佛陀慈悲智慧及道德的感召,也都皈依佛陀,成为出家的弟子。

  一天,佛陀便以此初具规模的僧团行脚人间,展开人间佛教的宣化工作。佛陀嘱咐弟子们行化各方,自己则到伽耶山的优楼频罗聚落,以智慧善巧度化事火外道三迦叶兄弟及其弟子一千人□,并率同他们到达摩揭陀国,实践度化频婆娑罗王的约定□。国王听了佛陀说法以后,欢喜踊跃而皈依了佛陀,并在迦兰陀竹林为佛陀建造第一座精舍,作为佛陀弘法、安居的地方□。这是国王信佛的开始。

  不久,佛陀在竹林精舍度化原为外道□的舍利弗、目犍连及其弟子二百五十人出家□;“若不值佛,亦当独觉”的大婆罗门摩诃迦叶□,在遇佛闻法后,也皈投佛陀座下。至此,佛经中常提及的“千二百五十人俱”的僧团,亦已形成。越二年,佛陀回到故乡普施法雨,教化释迦王族青年,其异母王弟难陀、独子罗□罗、堂弟阿难、提婆达多、阿那律,以及为王子们理发的首陀罗族优婆离等出家,又感化婆罗门之子须菩提归投座下。这十位杰出比丘,就是日后著名的佛陀十大弟子□。

  佛陀初期的出家弟子,惟限男众。净饭王逝世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及释迦族五百女子请求出家□,于是比丘尼僧团成立,使整个教团扩展为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七”□的原则,因此佛陀所度化的僧俗弟子,上从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乃至异教外道,凡诚心皈投者,佛陀皆如“无边大海容纳众流”,欣然接受。佛陀说法,观机逗教,方便引导,凡沐佛陀慈化者,无不信受奉行。因此,不仅出家证果的弟子众多,在家弟子悟道者也不在少数。

  尤其在家信徒对于佛教护持不遗余力,更是僧团存续的重要助缘。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各大国国王,须达、毗舍佉等诸大护法在各地所奉献的林园,所建立的道场,如竹林精舍、只园精舍、鹿母讲堂、重阁讲堂等□,不仅使僧团初期游化、头陀的生活渐行改为定居式的团体生活,而且成为佛陀一生弘法、纳众、安居的重要据点,对于僧团的发展影响甚钜,贡献斐然。

  佛陀成道十二年后□,由于教化日广,僧团逐日扩大,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的僧众,使原来清净和乐的共居生活起了变化,弟子或有放逸之行而受讥嫌,或有见解不同而相纷争,为维持僧团的和乐清净,佛陀采“随犯随制”的方式,制定了以“六和敬”□为纲领的戒条;同时制定每月二次的“布萨”□会议、三个月的“雨安居“□及”“自恣”仪规,来规范、净化僧团,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之中长养善心。

  佛陀是人间的大导师,他所宣说的教法都是解脱人生烦恼与世间苦难的真理;所制定的戒规,也与日常生活上的衣食住行、道德伦理、修持解脱有关,可说是融法治、德化于一炉的绳墨。佛陀入灭之前,僧团中的七众弟子均已具足完备的戒律□。

  佛陀建立僧团,以法摄僧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现前弟子的解脱,更是为了未来正法的久住□。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于八十岁临入涅槃时,阿难请示后世弟子应以何安身立命?佛陀慈示弟子应“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尸波罗蜜是汝大师”、“依四念处严心而住”。佛陀把住持正法的责任付予僧团,提出以“法治”代替“人治”,而遗教以自性三宝为皈依,以戒为师,以法为中心。故现今的僧团,一如佛世,持守戒律,传承法脉,光大佛法。

[注释]

  □即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

  □即:□示转:“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劝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证转:“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

  □佛宝,为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圣谛法;僧宝,即憍陈如等五比丘,合称“最初三宝”。

  □迦叶三兄弟为: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三人原为事火外道,各有徒众五百、三百、二百,共一千人。

  □频婆娑罗王乃佛陀时代摩揭陀国的国王。在悉达多太子远离祖国,途经摩揭陀国王舍城时,频婆娑罗王感于太子的威容德性,愿以一半国土奉赠,太子不许,王乃祈请太子成道后必先来度,太子默许之。因此,佛陀成道后,即至王舍城为王说法,频婆娑罗王便成为佛教的第一位大护法。

  □竹林精舍乃建设在迦兰陀长者所奉献的竹林内,因此又称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与舍卫城的只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的二大精舍。

  □外道,实为当时各派思想家,因其哲学思想属不了义层面,故称之。在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的有六种外道:□删闍耶毗罗胝子,怀疑论者;□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唯物论、快乐论者;□末伽梨拘舍,宿命论的自然论者;□富兰那迦叶,无道德论者;□迦罗鸠驮迦旃延,无因论的感觉论者;□尼干陀若提子,耆那教的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舍利弗与目犍连同依六师外道中的删闍耶毗罗胝子出家学道,仅七日七夜即贯通其教旨,会众二百五十人奉之为上首,然舍利弗犹深憾未能尽得解脱。当时,佛陀成道未久,住于王舍城竹林精舍,弟子阿说示(称马胜比丘)着衣持钵,入城中乞食。舍利弗见其威仪端正,行步稳重,遂问所师何人,所习何法。阿说以佛陀所说的因缘法示之,令了知诸法无我之理。舍利弗旋即与目犍连率弟子二百五十人同时诣竹林精舍皈依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