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陈寅恪先生(1890~1969),江西省修水县人,修水县旧隶义宁州,故习称义宁陈氏。陈先生具有超人之智慧与毅力,能背“十三经”之大部分,[1]识中外古今文字十余种。[1][2]其学识应乃近代学人中最渊博者。他是本世纪最有成就的国学大师,1946年起虽失明犹不辍教课、研究与著述,更是今古一人。陈先生早年曾有两篇论文均与科学史有关,且甚具启发性;一涉及曹冲称象与华佗医术,一探讨满文《几何原本》之来历。惜乏人重视,科学史研究者亦少言及。今予介绍,供同好参考。
二、“曹冲称象”的故事
《三国志》魏志卷二十载有“曹冲称象”的故事,其文曰: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听察歧嶷,生五六岁,智意[3]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量,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大象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实行焉。
按此文所记,曹操之子曹冲极为聪颖,幼年即会利用成人还不懂的浮力原理来称象重。因而笔者经眼的,如李约瑟[4]、刘昭民、[5]戴念祖、[6]王锦光和洪震寰[7]等所著几种中国物理学史专书都举之为例,证明中国人在公元二百年左右已知浮力原理,会藉浮力称量。
然而陈寅恪先生早已发现这段记载是有疑问的。陈先生通晓梵文,曾在清华和北大开授“佛经翻译文学”课,[8]并发表多篇相关论文。民国十九年在《清华学报》六卷一期所刊“三国志曹冲华陀传与佛教故事”即为其一。[9]
陈先生在该文中认为:《三国志》“本文往往有佛教故事,杂揉附益于其间,特积象隐晦,不易发觉其为外国输入耳。”乃举《杂宝藏经》卷一“叶老国录”之故事:
“天神又问:此大白象有几斤?而群臣共议,无能知者。亦募国内,复不能知。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即以此智以答天神。”
虽此经为北魏时译成,但此传说“仅凭口述,亦得辗转流传于中土,遂附会为仓舒之事,以见其智。”
那么,何以“称象”不能在曹冲身上发生呢?这是因为不合于史实,前人早已察知。清人梁章钜《三国志旁证》云:[10]
“何焯曰:孙策以建安五年死,时孙权初统事,至建安十五年权遣步骘马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奉承节度,此后或能致巨象,而仓舒已于建安十三年前死矣,知此事妄饰也。置水刻船,疑算术中本有此法。”
由于汉代中土已无象,而曹冲殇于献帝建安十三年五月,年十三。孙权在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前只领有江东六郡,含现在江浙与江西安徽的一部分,在建安五年也就是曹冲“五六岁”时只是“会稽太守”,那有“象”可以送给曹操?何义门曾推测中国古算书里原有此法,陈先生则从佛经里找到这一故事的来源。他认为:[9]
但象为南方之兽,非曹氏境内所能有,不得不取其事与孙权贡献事混成一谈,以文饰之,此比较文学之通例也。
另上引《三国志旁证》又云:“邵晋涵曰:《能改齐漫录》引《符子》所载燕昭王大豕,命水官浮而量之事,已在其前。”陈先生未予讨论,但以何、邵两人“皆未得其出处也。”故宋代人之记载也是本于佛经故事。
然而,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很迟才懂得浮力原理。《考工记》一书笔者以为是秦汉之际编成的,[11]其“输入”一节中叙述做车轮之法,有“揉辐必齐,平沉必均”及“水之,以眠其平沉之均也”的句子。车轮必须整体均匀,转动效果才好。知道把木制车轮放在水里,由其浮沉的深浅来判断是否已匀称,证明那时的人早已了解浮力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