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云南与老挝的佛教文化交流
时间:2008-07-26 21:40来源:崇圣寺三塔文化网作者:吴平 点击:
老挝与中国的云南省有着860公里的边界,一直是中国的友好邻邦。由于自然的地理条件,同一脉络的山峰和同一源头的河流把云南人民与老挝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山相依,水相连,使得云南与老挝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有着密切而悠久的历史,佛教文化交流也不例外。
早在老挝建国之前,两国人民就有了往来和接触。老挝邻近云南的地区在三国东吴时称“堂明”或“道明”。东吴黄武六年(227),堂明遣使来贡,揭开了两国交往的序幕。公元七世纪后期,大约相当于中国唐高宗时,真腊分成南北两半。北半部多山阜,号称陆真腊,国都建在文单城(今老挝万象),又称文单国,所统治的区域包括今老挝的南部地区,与云南的南诏国接界。文单国是中国的一个亲密邻邦,与唐朝的关系十分友好,曾先后四次向唐朝派遣使者,唐朝每次都给予盛情接待。
佛教传入老挝,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以前,现在下寮占巴塞著名的佛教古刹瓦普寺,就是当年佛教初传老挝的遗迹。不过当时佛教还不兴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崇拜大自在天的婆罗门教和原始的拜神信鬼活动。这在中国史书中有所记载:“国尚佛道及天神,天神为大,佛道次之。”(1)
从公元八世纪中叶起,割据云南的南诏国的统治势力曾经到达老挝北部。《南诏德化碑》记载:“建都镇塞,银生于墨觜之乡。”(2)即在“墨觜”(傣族)人居住的地方建筑城镇,设银生节度。《蛮书》也有记载:“银生城(在今西双版纳境内)在扑赕之南,……东南有通镫川,……东至送江川,南至邛鹅川,又南至林记川。”(3)这里所说的通镫川、送江川、邛鹅川、林记川,地理位置在现在老挝北部的会晒、琅勃拉邦、丰沙里等地,当时在银生节度(驻银生城)的管辖范围之内。在《南诏德化碑》的碑阴职官题名中有“大军将赏二色绫袍金带赵龙细利”,南诏的大军将在朝内随清平官议政,出外镇守重要城镇担任节度使。
南诏在征服了各地区的傣族之后,便设置了永昌、镇西、开南、银生等节度来对各地的傣族进行军事管理。这种军事管理往往又是利用傣族原有的地方政权来进行的,而且直接任命傣族中的首领担任节度使。唐代,西双版纳(时称勐泐)的傣族先民建立了“茫乃”地方政权,即勐泐王国。据尤中先生考证,“赵龙细利”就是勐泐王,同时担任南诏国的银生节度使。(4)“赵龙”即“召龙”,傣语音译,意为“大官人”,“细利”是巴利文音译,意为“吉利”、“光华”。泰国学者素察?蒲媚波里叻认为:“不管是哪个民族,总是喜欢用自己民族的或是自己所信奉的宗教的语言的美好词语来命名,取其吉祥的意思。……在《泐史》这一书中,也出现在一千年前便有西双版纳一些傣泐部落的首领用巴利文或梵文来命名的名字,如‘照巴沙嘎’、‘照素拉旺’、‘照喃玛占’等,这是不是因为受到来自南诏的大乘佛教的影响的缘故?”(5)用宗教词语取名是客观事实,说西双版纳的佛教受南诏大乘佛教的影响却不是事实。据勐混总佛寺保存的《佛陀史话》记载:公元615年,佛教从缅甸孟族地区传入西双版纳,建立了第一座佛寺——瓦巴姐寺,取代了该地区原有的祭祀祖先的社神。还有一种说法是最初未立塔寺,经典也只是口耳相传,亦未建立正规的僧团。可见自公元7世纪起,也就是南诏建国前,南传上座部佛教开始传入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南诏的势力到达西双版纳地区后,大乘佛教应该对这一地区有所影响,只是由于资料匮乏,无从知晓。
佛教从印度、缅甸、西藏、中原等地传入南诏,其中以中原佛教的影响最大。南诏从国王到臣民均崇奉佛教,融合中印文化且带有地方民族色彩的大乘佛教也应该在这个时候从西双版纳地区传入老挝的上寮地区,至今居住在长山山脉西坡的山地泰人还在信奉大乘佛教,祖先崇拜也十分浓厚。(6)
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又名叭真)统一了西双版纳各邦,以景洪为都城,建立了“景咙金殿国”。帕雅真尊崇佛教,自称“景咙金殿国至尊佛主”,既是国王,又是佛主,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景咙金殿国是大理国的藩属国,并随大理国同奉宋朝皇帝为共主。大理国王特意用黑色大理石做了一个有龙佛图案的石雕送给帕雅真,其用意是让龙和佛的光辉照耀两国人民平安幸福。宋孝宗也派遣使者至景咙金殿国颁发虎头金印,“命为一方之主”。(7)
帕雅真还将兰那(今泰国北部清莱府至清迈府北部一带地区)、勐老(今老挝北部、中部)、勐交(今缅甸南掸邦之地和泰国清迈府北部地带)等邦国降为属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这些属国共尊帕雅真为盟主,政治上形成了一体化。
景咙金殿国实行封建领主制,土地王有,王权世袭,采邑分封。据《泐史》记载:“叭真生四子:长子名匋伻冷,食采于兰那;次子名匋埃伻,食采于勐交;三子名匋伊钪冷,食采于勐老;四子名匋钪冷,后继父为景咙金殿国至尊佛主。”(8)
景洪、勐老、勐交、兰那等地区的联合统一,促使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从原始分散的部落状态跨入封建文明的境界,在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时,以景洪为中心的西双版纳、以琅勃拉邦为中心的老挝北部、以景栋为中心的勐交、以清线为中心的兰那共同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区,这表明政治上的统一必将带来佛教文化的交流和融和。
元朝军队进入大理国前夕,勐老(老告)与景咙国分裂。元朝军队征讨八百媳妇国时,经车里(今西双版纳),降服景咙国王,设立车里军民总管府。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夏,车里军民总管府“总管率各酋长求净土密要于大理崇圣寺。”(9)通过这一条间接资料,可以推断大乘佛教通过西双版纳影响到毗邻的老挝。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老挝主动向元朝廷入贡,元朝建立“老告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
公元1353年,法昂率领军队占领了琅勃拉邦,建立了澜沧王国。元朝也在公元1368年被朱元璋推翻。澜沧王国各民族统一局面的形成,明朝与海外各国交往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与老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明建文二年(1400),澜沧王国向中国派遣了第一位使者,此后一直至公元1613年,据《明实录》记载,老挝共向明朝派遣使者34次,明朝向老挝派遣使者9次。永乐二年(1404),明朝正式在老挝设立“军民宣慰使司”,这是出自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对澜沧王国进行形式上的管辖,对其内政并不加以干涉。老挝到中国朝贡和贸易所带多为大象等物,时间一长,形成了一条“贡象道路”。(10)这既是官方往来的通道,又是民间贸易十分活跃的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