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临济溯源(上)

分享到:
  临济宗是我国禅宗的五家宗派之一,论临济故必须先论禅宗。
  一、从小乘禅法到大乘禅宗
  禅宗的“禅”,原是止观的意思,止观方法即禅法①。早在汉末,安世高译出《大安般守意经》,小乘禅法开始传入我国;稍后,支娄迦谶译出《般若道行品经》、《首楞严经》、《兜沙经》,大乘禅开始有其端绪。东晋时,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出《坐禅三昧经》与《禅要经》佛驮跋陀罗在庐山应慧远之请,译出《达摩多罗禅经》(一名《不净观经》或《修行道地经》),于是自西至东,开始盛行大乘禅法。这时的大乘禅法,重在“念佛法门”。由观念佛的相(三十二相)、好(八十随形好)、功德(百四十不共法)引申以至诸法实相。却未知向上关?子。到了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翻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其中列举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等四种禅。愚夫所行禅,乃分别专注一境,更于分别固执所构之禅境,妄加分别,以为实有其法,则堕二边,犯无穷过。佛家之行,固不离于止观,然必须以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为准则。而三者中,尤以具备自觉(自者内也,觉者触证也,见闻觉知之觉,非觉悟之觉也。外离名言而亲切体认之谓内,由是而触证实相之谓觉。乃亲证、现证之谓,非本来觉悟之谓也)圣智为内容的如来禅为止观的最高层次,契合于“如来藏心”(这在《楞伽经》里看成真如异门)的攀缘如禅作它的阶梯,这样直截指示佛家的究竟和源头。便启发了当时讲究禅法的人去另辟途径。中国禅宗的思想,即导源于此(吕?《中国佛学源流略讲》369页)。
  二、从《楞伽》禅到《金刚》禅
  禅宗相传以南天竺菩提达摩为我国开山祖师。他于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泛海来到广州,应梁武帝之请到金陵,与帝问答,机缘不契,遂渡江到洛阳,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②。关于达磨思想的著述,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与《少室六门集》。前者见于道宣《续高僧传·菩提达磨传》,后者传为达磨所撰。二书均介绍达磨二入四行之说。二入者:一、理入。谓借教悟宗,启发深心,信仰构成之后,可以不再凭借言教,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凡圣等一,与理冥契而无分别,寂然无为。一方面遣除影像,一方面住于实相。即《楞伽经》所谓真如禅、如来禅也。然此二皆应有所依,即以“如来藏名藏识”为依,即此藏识而名之曰如来藏者,以《胜鬘经》说“如来藏为生死涅槃之依”,固先已名之为如来藏也。复有达磨为南天竺一乘宗之说,南印一乘宗,原出《胜鬘经》。《胜鬘经》立如来藏为生死涅槃之依以三乘为一乘,义本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佛性即如来藏也。此种思想与当时涅槃师之说相契。二、行入。谓由理入安心,发生践行,则有四种:(一)对于过去所作恶业,其果已熟,今生受报,不诉冤,不诉苦,自甘承受,此心生时与理相应,是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二)对于现在苦乐之事,皆过去宿因所感,缘尽还灭,得失随缘,处以无我之态,冥顺于道,谓之“随缘行”。(三)对于未来,视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何贪着,有何希求,万有皆空,一切如幻,安住无为,谓之“无所求行”。(四)性净之理,名之为法。法体无悭贪,顺之而行檀,乃至法体明朗而无痴暗,顺之而行般若,如是称法而行六度,顺应自然,行所无事,谓之“称法行”。这种思想和当时盛行的自然无为的玄学,不无相通之处。
  二祖慧可(487—593),三祖僧璨(?—606)。慧可原名神光,“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尝谓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往谒达磨于少林,晨夕参请,断臂求法。因得达磨传法,易其名曰慧可。付以《楞伽经》四卷,为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并授以袈裟为法信。后有一白衣谒慧可求法,慧可为他剃度之后,取名僧璨,并以正法眼藏及达磨信衣付给他。后来他隐居舒州(今安徽太湖县一带)皖公山,相传他著有《信心铭》。慧可、僧璨师徒二人都以达磨所传《楞伽经》,作为实践的印证,故并称为楞伽师。
  四祖道信(580—651)、五祖弘忍(602—675)。随开皇十二年,道信年十三,入皖公山谒僧璨求法,侍奉九年方得法衣。其后,领徒众到吉州,尝劝道俗念《摩诃般若》,后住黄梅双峰山(破头山)的西山,倡导禅法。以后他的弟子弘忍又迁到东山,继续弘扬,师徒两代博得了“东山法门”的称号。从后来神秀答武后的话来看(见安州寿山和尚撰《楞伽人法志》),东山法门是以“一行三昧”为根本思想,与《般若》接近。“一行三昧”是依梁曼陀罗仙所译《文殊般若经》所提出的。经中说的“一行”,是一种行相,即指法界一相。法界无差别,所以成为一相。以一相为三昧的境界,即以法界为所缘,系念法界,便成“一行三昧”。入此三昧,还须种种方法。道信在所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把修道方便分为五门:1.知心体,心体清净与佛无异:2.知心用,清净心的作用,用生法宝,与教理相契,用而常寂,诸法一如,平等无有高下;3.常觉不停;4.常观身空寂;5.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道信在双峰山,自耕自给,解决生活问题,有农禅并重之意。他门徒多人,能传其禅法者,则为弘忍。
  弘忍蕲州黄梅人。年七岁,即在江西庐山大林寺跟道信求学,以后又随道信去双峰山的东山(亦称冯墓山或冯母山)。他白天劳动,晚上修定,保持了道信那种山林佛教、自耕自食、农禅并重的朴素作风。他文化水平不高,而理解能深入。现存《最上乘论》,相传是他作的。以一乘为最上乘,一乘即是一心,它是一切法所由产生的根本。所以要守此一心,即守自心。他常劝僧俗持《金刚经》。门下多人,能传其法堪为人师的有:慧能、神秀、智诜、慧安(即老安)、慧藏、玄约、玄赜等十一人。其中以慧能,神秀二人为最著。开创“南顿北渐”二派。“北渐”派之神秀,其弟子普寂,普寂弟子道璇去日本,将北宗传入日本,在我国北宗远不如南宗之盛。临济宗即出于慧能的“南顿”一派,因此我们单述慧能并略及其下的各系,而后再谈临济本宗。
  六祖慧能(638—713),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其父谪宦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生慧能,遂为广东新州人。幼年丧父,家贫卖柴奉母。后闻人诵《金刚经》,对佛法深生信仰。年三十余,于咸亨中(670—674)往黄梅参五祖弘忍,以行者身份参加劳动,在碓房舂米。因见地卓越,得到弘忍的赏识和教导,并密授袈裟以为信记。他回南方以后,而是“怀宝迷邦、销声异域”,默默无闻地又过了十六年的平民生活。垂拱中(685—688),印宗法师向他叩问深义,得知他是黄梅的嫡传,乃就广州法性寺(即今光寺孝)菩提树下为他剃发,智光律师等为他授具足戒,才正式出家。以后他又到韶州曹溪宝林寺,传授禅法。韶州刺史韦璩请他到州城大梵寺为众说法。他说摩诃般若法,并授无相戒。他的得戒弟子法海记录所说,并加其他法语,成为《坛经》(慧能先传法后受戒,当时戒坛有悬记,甚可珍异,慧能于此讲道,故称曰《坛经》)。其后他在曹溪宝林寺说法三十年,武后、中宗诏他入京,他没有去,终寂于曹溪。后人因其得五祖弘忍嫡传,便尊他为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