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清凉台
这里深幽高峻,气势惊人,晴时烟云袅袅,雨日声震空谷。真是:“云从脚下起,风酥凡人肌,来时峰影郎,去时成孤岛。”身处此地,犹如来到童话世界,可以与清泉嬉戏,与奇石相拥;可同群猴逗趣,伴鸣鸟唱和。什么季节来到这里,都能领略无限情趣。
登上大花台,别有天地。向南望,有十王峰在前,东、西、北边,却一望无垠,俯瞩九华街,宛如在画中;群峰如林,莲花、碧云、云门、天柱诸峰,全在脚下;凌空绝顶,海阔天空,令人心旷神怡。
佛洞 佛洞,此处泛指古佛洞、无底洞、文殊洞、老虎洞等众多与佛或佛事有关的洞穴。
古佛洞 在罗汉峰西北、太极洞北。新辟石板道通此。两洞相连,一大一小,一名古佛,一名圆通,总面积38平方米。代有苦行僧居之。顶垒高台,怪石乱生,洞前有面墙、门楼,侧有甘泉、碧溪、菜畦、花木,天籁不绝。
无底洞 在太极洞西南。深60米,宽处4米,窄处仅1米,呈亚葫芦形。洞中有洞,洞洞连贯。入内峻岩倒挂,乱石交叠,壁隙裂缝,纵横密布,阴森森然。洞中有朝天洞口,凝视碧空,有坐井观天之趣。
文殊洞 在书箱峰西,去下闵园途中。两洞相连,上小下大,内供文殊像。主洞面积36平方米,小洞16平方米。从洞南一条长7米的巨岩裂缝中穿行洞内,扑朔迷离。立洞顶远眺,中峰、会仙峰高瞩云天。洞南有清泉一口,流量大,味甘美。
老虎洞 又叫伏虎洞。相传南朝梁武帝时,伏虎禅师曾在此与虎同修。洞旁峭壁上,有“九龙一虎”、“别有天地”石刻,崖下路旁有龙虎泉。
甘泉石(甘泉书院遗址)
甘泉书院,当年小有名气,明末后,书院失修,清咸丰年间又遭战火。至今湛若水手书勒石的“甘泉”碑尚在,余皆荡然无存。书院遗址,已成一片葱绿茶园。因“甘泉”石刻犹存,故而称此地为“甘泉石”。
当年,甘泉书院倚山面溪,崇山峻岭环峙左右。相传书院有讲堂、书斋等三进房舍。湛若水亲笔书写的“甘泉”二字刻石悬嵌门额。是湛若水聚众讲学之地。
明代理学家们把讲学的风气刮上了九华山顶。王阳明倡仪在九华建书院讲学于前,湛若水在九华聚众讲学于后。湛若水是明代哲学家,官至礼、吏、兵三部尚书,属明儒理学的白沙学派,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而王阳明则主张“致良知”学说。两人虽各立门户,但交往甚密,互有酬唱。王阳明在国史馆讲学,湛若水与王阳明等人为伍,声望日重,世称“甘泉先生”(湛字甘泉)。他叮嘱弟子江学曾等人在九华筹建书院,并修书给地方官员,请予鼎力协助。
弟子们遵嘱在九华营建书院,不久竣工,以老师雅号命名为“甘泉书院”,恭候师尊驾临。后来湛若水母亲去世,湛即离京去职三年,赴九华讲学。湛若水讲学时,学生济济一堂,十分兴盛。
后山景区
双溪寺
双溪寺位于九子泉东南僧家山,最初由陕西安康县双溪寺吉通和尚创建。后因羡九华山秀美,便在此置地建寺。寺背山面水,寺旁岩石下有“洁泉”。昔日该寺以农禅为主,四周充满田园风光。寺内供奉着大兴和尚的肉身像。大兴和尚1918年学佛,曾在百岁宫数年,1958年来到九华山后山双溪寺度过了后半生。1985年农历二月十七日圆寂,享年91岁。在世时给人治病有奇效,被人称为地藏“三世”、“九华济公”。
九子岩与七步泉
九子岩景观和七步泉瀑布天然融合而成的“九子泉声”是九华山十大名景之一。九子岩,又名九子峰。峰壁是一整块的光滑岩石,像一座城头堡,只有一条山路,从又溪寺通向峰顶。路越走越窄,险陡异常。峰顶有古寺一座,名为九子寺。在殿后谷口,有四面峭壁倚天而立,古木参天,云雾缭绕。一个光滑而巨大的岩石下,有深涧,涧水如巨龙一般从10米高的云谷中奔腾而来,吼声如雷,此名为“垂云涧”。附近还有“七步泉”,每当暴雨之后,瀑布从七条冰裂的狭缝中倾泻而下,七转七折,惊心动魄。
沿涧口石板山道往上,一咱上有“斗鸡石”、“三斧石”、“象鼻石”、“龟兔赛跑”等巧石。尤以“金鸡石”最引人入胜。它形同一对好斗的雄鸡,在山头相互对峙。古人有“未游走马泽,先看斗鸡峰”之说。相传,金地藏曾在这九子庙后谷口岩石上打坐过,他虔诚的修行,感化了峰顶上的这一对金鸡,于是,金鸡每天为他报辰。山顶幽谷中,有一石雕古塔,塔前还有石佛一尊,石狮一头。按民间习俗,石狮都是成双成对的,何以此处石狮孑然一个?有人说,它的同伴,去了狮子峰。确实,狮子峰确有一尊状如狮子的怪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