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九华实录》载:“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叠嶂,其数有九,如儿孙绕膝。”故名“九子山”。诗仙李白曾三上九华。“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宝8年,李白与韦权舆、高霁一道上九华山游玩,见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即兴吟出的诗句名动天下,从此“九子山”改为“九华山”。
天宝14年,李白再顾九华山又赋诗一首:“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自李白后,历代文人骚客酬唱赠答、赋诗作文,历代传颂:“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唐·刘禹锡)“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宋·王安石)等等不一而足。
更多俯拾皆是的诗句虽无处可考,却处处独具匠心:“无事渡溪桥,洗钵归来云满袖;有缘依法界,谈经空处雨飞花”;“猿啼古洞落烟月;龙下天池醒水云”……
“胜境层层别,高僧院院逢”,九华香火之盛甲于天下可见一斑。据载,唐开元年间,新罗国(今韩国境内)国王近亲金乔觉卓锡九华,潜心修持75年,99岁圆寂,佛门认证他是地藏菩萨化身。公元401年,金乔觉创建了九华山的开山祖寺———化城寺,此后,一座座寺庙像莲花瓣儿一样绽放在九华山上,形成今天规模宏大的地藏道场,香火终年不绝。明清鼎盛时期,寺院多达360余座,僧尼四五千人。而今,九华山现存古寺庙99座,佛像1万余尊,文物2000余件,僧尼700余人,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是矢志向佛、心坚如铁的金乔觉的济世宏愿。那时,九华万仞还处于榛莽未开的原始状态。经年累月的苦心禅修使得同他一起修行的童僧不堪寂寞孤苦,鼓足勇气告知金乔觉欲还俗回家。金乔觉亲手为童僧收拾行李,送徒下山,并赋七律《送童子下山》一首:“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尽底休照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需频下泪,老僧相伴有云霞。”
“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客来问我归何处?腊尽春回又见梅。”无暇和尚的诗句,昭示了在九华佛国生生不息的莲花精神。明朝末年,因仰慕金地藏“普度众生”的精神,无暇和尚不远万里来到九华山。明代天启3年,126岁的无暇和尚终了大愿——刺取舌血拌金粉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全书81册,共计42万字,被九华山历代僧人奉为珍宝。
九华山上,楹联、匾额触目可及,一诗一句不仅皆可入画,且莫不引人领悟禅机:
“借一蒲团,请我佛向低处说法;擎九莲瓣,问世人从哪里寻根”;
“帘影静垂,闲翻贝叶添新藏;磬声徐歇,自翦芭蕉写佛经”;
“林下相逢,只谈因果;山中作伴,莫负烟霞”;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时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轻拈琴弦,叮冬有声弹一曲,共足下五溪和唱;净燃檀香,灼灿生光点三柱,与眼前九华同芳”……
“世间百样人,必行善恶事;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回望九华山,诗香袅袅,余韵悠悠,这样的一座山,可以清净你我的一颗凡俗之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