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名山 >> 普陀山 >>

观音道场普陀山

分享到:

   一、石林水府神仙地普陀山在淅江省普陀县境内,是杭州湾外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普陀山原称梅岑,以汉代梅福在此隐修练丹而得名。山上长满小白华树,所以也叫小白华山。普陀山东南紧邻一更小的岛屿,悬峙海中,称洛伽山,因此,普陀山又往往连称普陀洛伽山。全岛呈狭长形,南北最长距离8.6公里,东西最宽处3.5公里,总面积12.76平方公里。

  普陀洛伽山是全山的总称,内中又分许多山、峰、岑、岩、洞、沙、阝奥、湾、涧、泉、潭、井、池、境,山灵水秀,洞石斗奇,给这片海天净土凭添了许多妙趣,是一个真正的石林水府神仙地。

  岛上之山,总十余座,它们是:双峰山、佛顶山、雪浪山、锦屏山、莲台山、青鼓山、茶山、伏龙山、天竺山、梵山、南山、观音眺山、毛跳山、长短山、喇叭咀山等。诸山中,最高的是佛顶山,此山又称菩萨顶,海拔291.3米。顶圆平,广约20余亩,旧有石亭,内供石佛一尊。民国间建灯塔于此,为行船指南。站在山顶上,可以俯瞰光熙、妙应等众峰,累累如杯瓢覆于山上。这里也是看日出的最好地方,有诗云:“傍晓日东升,祥辉照眼红。眸开千里旷,心静万缘空。色相窥难定,光芒射处通。扶桑疑可接,好趁一帆风。”诗句把红日从海波中跃起时的美景以及此刻人们的感受都写出来了。佛顶山的右边是雪浪山,也称作大小雪浪,山上多突出白石,在满山绿树映衬下,如冬天之积雪,如大海之涌浪,故名。佛顶山之左是锦屏山,为法雨寺之主山。山中林木青碧,白葩丹蕊,四时开放,又因此山在寺侧环列如屏,是以谓之“锦屏”。佛顶山之后是茶山,山中多溪涧,产茶,僧众于雨前采摘加工,可治肺痈、血痢,故有“神茶”之称。山中又多山茶花,树高数丈,每逢冬春交际,丹葩被谷,若珊瑚林,可见茶山之名,实取“神茶”与“茶花”二义。

  普陀山的山不能与大陆上的山同日而语,峰也只是相对于“山”而言。全岛共有十八峰。诸峰或以形状特点、或以神话传说而命名。前者如光照峰,在佛顶山左,峰石耸秀,形似石莲花,又似石屋,故有诗曰:“玉垒孤峰顶,花开万树头”,“天排玉垒难寻路,鸟向琼林特借技。看到彤云消欲尽,上方无处不琉璃”;踞狮峰,在东天门上,奇石蹲踞如狮,雄特可畏;翔凤峰,在朝阳岭东,峰形如凤凰翱翔舞蹈;象王峰,在雪浪山后,崇冈逶迤,迭起三峰,如群象奔驰争饮;灵鹫峰,在普济寺后,为寺之主山,三石嵯峨并立,东峰高约二丈,昂头尖喙,状如定鸟;达摩峰,在灵鹫峰右,大石矗峙,高十余丈,锐首丰背,远望如人荷物而立,面西将行;会仙峰,在梅岑峰右,石颇耸拔,广崖巨壁,展列如屏,冥蒙杳霭间,恍若鸾骖鹤驭来游。后者如烟墩峰,峰顶似塔,有台三重,传为古烽火台遗址;炼丹峰,在几宝岭上,相传有道士于此炼丹;梅岑峰,在达摩峰右,为南山最高处,林深石秀,相传汉代梅福曾在此隐修;正趣峰,在梵山之右,峰上白石磷磷,如嵌珠璧,传说此地为观音大士说法道场,观音菩萨又名正趣菩萨,故借此名峰;雨华峰,在正趣峰右,相传观音菩萨与诸菩萨围绕说法时,天降曼陀罗花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种种传说给普陀山增添了不少神奇梦幻的色彩。

  山、峰、岭之上,往往怪石嶙峋,千姿百态,鬼斧神工,极尽造化之能。这般之石,此地称之为岩,总数十五。青鼓山西有白石,玲珑似玉,与它山石异,称“八仙岩”;金刚窟西有石,与巫山相对,高十余丈,下削上突,刻划玲珑,如雕镂枕香木状,中有一石,嵌于两峰之间,从内视之欲坠,从外视之若合,奇巧绝伦,因名“玲珑岩”;梅岑山腰有石,高三十丈,石上纹路如浪,睨之欲动,故名“石浪岩”;西天门之北,有石险而峻,或凌空孤峙,或参差排突,循行环视,并无隔碍,名“圆通境”;灵鹫峰之西,有石长三四十丈,高二十丈,自南而北,蜿蜒夭矫,俯首欲降于北海,名“龙岩”。此外还有雪浪山后之“鹰岩”、观音峰后之“佛手岩”、几宝岭朝阳洞顶之“狮象岩”等等,都极富形象,颇有特色。

  普陀山的岩洞也是一大胜景,这些洞层复幽奇,很难形状,其名又往往与佛教有关,诸如潮音洞、善财龙女洞、法华洞、朝阳洞、摩尼洞、金刚洞、宝塔洞、观音洞、莲台洞、梵音洞、洛迦洞、古佛洞、弥勒洞等即是。其中,潮音洞在普济寺左的龙湾之麓,岩石从沙中隆起,大约一亩见方,岩面如犬牙利齿密布,不可容足,从崖至洞脚,高数丈,洞顶有穴如天窗,海潮日夜拍击,遇风,声若雷轰,吞吐倏忽,险怪万状,观者眩目震耳,魂惊魄散。宋元时,缁素多于此叩求观音大士现身。洞旁有“舍身崖”。善财龙女洞,在潮音洞之右,也是传说中观音神通显现之地。岩有罅,峻峭蹙狭,深不可测,外有石壁,珠泉喷滴,名“菩萨泉”,僧俗常取泉水疗眼疾。法华洞在几宝岭东、东天门下。洞穴多达数十处,由许多方形巨石相互垒架而成,有的洞如嵌空刻露,伛行可达;有的洞宽广如室,中供佛像;有的洞上宽下窄,清泉涌出,注而成池。在普陀山诸多洞壑中,惟此洞最平旷,古时这里的茅蓬颇多。梵音洞,在青鼓垒,与潮音洞东南相峙,洞口峭壁危峻,高三四十丈,陡劈两崖如门,崖前数丈处,架石建台,台下有石阶盘曲通海,潮水激荡,听者竦栗。凡谒洞者,应先至崖顶,纡回随磴而下,历二三百级,至于台上,然后面崖礼拜,求大士现身。“梵音洞”额由康熙帝于三十八年(1699)御书。康熙五十五年,滇抚甘国璧施钱委法雨寺住持性统在台上再架一层,上奉菩萨像,下供人礼拜。雍正九年复赐帑重建。

  洞之外,还有沙,同样令人叫绝。著名的沙滩有四处。是谓金沙、千步沙、塔前沙和龙沙。塔前沙早被海浪淘尽,如今只剩下若刻若镂的馋岩了。龙沙实为一飞沙聚集而成的沙丘,高丈余,上面长满古木怪藤,颇显森阴馥郁。如今令人留连忘返的是其它两处沙滩。其一是金沙,位于龙湾西,黄沙满地,长约数里,在阳光照耀下,如金闪烁,美丽极了,僧俗指此为佛经中所说的“金沙布地处”。千步沙,起自几宝岭,迄于法雨寺东,亦长约数里,沙色如金,不沾滞,宽广、平坦、柔软,象一幅金色的地毡,诗有“黄如金色软如苔”之咏,海潮拍岸,来如飞瀑,去如曳炼,遇大风激荡,则尤如雷轰雪涌,眩目震耳,倏忽诡异,不可名状。游人多在此海浴嬉戏。古人有诗云:“千步堪留月,祥光散碧霞。远看布金地,近泛浪成花。水气云飞絮,波声雷驾车。慈航如可渡,此夜拟乘搓。”“谁把珠沙布得成,传闻佛步此中行。卷将浪影千寻白,铺就潮痕一片清。不管晴阴雷惯吼,才交子丑日光生。想来净土贪痴净,满地黄金却不争。”这两首诗不仅描写了沙之形、潮之态,而且赋与了它美妙的神话色彩,还突出了僧人们的执着追求。借诗以言志,大概在僧在俗都是一样的。

  城有城门,寺有山门,普陀山有的是天门,如南天门、东天门、西天门者是。南天门位于南山上,清康熙间(1662—1722),由普济寺住持通旭正式题名。南天门孤悬入海,正南有小石桥与本岛相通,桥似龙,故称环龙桥。岛上有梵刹,又有观音大士坟。入门有巨石矗立,清总兵蓝理题名“海山大观”四字于其上,体势苍劲。东天门有二处,一在光熙峰右,高丈许;一在虎岩侧,即法化洞顶,其上两岩突起如门,仰看不高,俯瞰则岩壑深杳。西天门在金刚窟西,对峙的两石间仅容一人伛偻而过,危石横亘其上,额曰“西天法界”,左右石上分别题刻“振衣濯足”、“同圆种智”。此数门并无绳墨规矩、彩拱飞檐,不过是巨石突兀,相对耸峙而类于“门”而已,但三天门名立,普陀山便俨然一海天净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