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生活 >> 家庭生活 >>

修行vs.素食

分享到:
西方医学认为人体是由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所组成的;而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虽有解剖学上的五脏六腑,但活人与死人的差别,不在这些可见的器官与组织,而是主导身心是否健康的「气」,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气为血帅」,即知连人体的血液循环好坏、组织细胞是否缺氧等,不管是用运动、按摩或观想力来调整「气」之能量系统,就变得很重要了。此中的「气」并非是指单纯的「呼吸」,却与禅修中「调身、调息、调心。」的善巧息息相关,当然适当的饮食、睡眠也会有所影响。例如,因一时贪图美食而超量进食,则造成「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出自《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大正四六·四八九中)的困扰,只有胀闷或昏昏欲睡之感受,根本谈不上意识是否清楚。
  因此,面对今日饮食多元选择的环境下,想要要懂得如何均衡与适切,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中国传统医学有「医食同源」之说,此与佛门过堂时要求「食存五观」有相似的意义,如第四个要观想「正视良药,为疗形枯。」即知吾人一天三餐外加点心等,并不是为了增胖,也不仅只是为了疗饥;而是为了提供身心真正所需的资粮。
  良药与毒药之辨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提到(大正三二·七四六上)∶「当观美味如毒药,以智慧水洒令净,为存此身虽应食,勿贪色味长 慢。」说明人面对美食当前的修行,能感受酸甜苦辣的美味仅止於舌根,吃下去之後却要历经消化吸收、新陈代谢种种步骤,最後还要能将不需要的废物顺利排出体外,才不会造成身体的负担。试想若仅想贪图舌根对美味的感受,虽没有立即的毒性(如食物中毒),但过量或不当(如过度烧烤、油炸等)的食用,却会造成身体代谢的沉重负担,这是多麽得不偿失的一件事。
  当今欧美与日本各国,自然医学的观念渐渐抬头,所强调的即是适当的饮食与生活起居,且饮食强调均衡有机素朴的料理方式,唤起吾人的身体自我修复的功能。因此,吾人的饮食不应不断大量消耗调节的能量;应为了自己的健康而有智慧的抉择「安身愈疾之物,是所应食。」(出自《摩诃止观》大正四六·四七中)想要有智慧的拒绝美食的诱惑,还真的需要体悟到「唯有智慧、坚心、正念,乃能降伏。(出自《摩诃止观》大正四六·四三下)即知想要降服惯性的嗜好,真的需要有智慧的判断、坚定的信心与正确忆念佛陀的教法,才能渐渐养成食、衣、住、行等良好的习惯,这就是修行的必经过程。
  修心与著相之别
  虽然全世界许多地区,素食已蔚为时代的健康取向。但要如何吃得健康且欢喜,重点不在於有多奢华或多精致;却要看吾人将素食的活动视为自我身心的锻炼抑或名利的追求而定。就像《乐邦文类》说到(大正四七·二○六上)∶「生净土者有二种∶一有相心,谓著相忻乐。二无相心,谓理观相应。」况且「修心」是强调自我在心地上用功夫;而非藉此「著相」而批评别人的不如法,又由於著相而计较别人荤食、素食共用一个炒菜锅,唯恐沾到什麽不净物,而徒增别人在准备、处理饮食上的困扰,造成适得其反的修行功夫。另外,古人所说的「吃什麽,补什麽。」也可以视为一种「著相」,完全是受到观念上以讹传讹的毒害。
  例如,吾人因长期坐姿不良或不慎滑倒而腰酸背痛,绝不是因为没吃猪的肾脏而酸痛,相关病痛也不会因吃了此内脏就会好,否则今日就不会有那麽多尿毒症病患等待换肾治疗。况且在佛门里还有业病的观念,认为所谓人的体质、性情、遗传等而易招感的病痛,其实是个人的「业病」,例如,《摩诃止观》就提到(大正四六·一○七下)∶「杀罪之业,是肝眼病。」
  总之,日常生活中自我的身心是否健康,不是别人的工作;而是自己要真诚面对与学习的课题。当吾人真正认清「修行即是修心」,深深体悟吾人的「著相之心,众患之主。」(出自《大般涅盘经集解》大正三七·五六八上)时,才能真正素食而好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