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寺院历史、寺院设施、寺院建筑、寺院文物、寺院僧徒、寺院生活,以及寺院功用等等。今天我想选择寺院生活这个话题来谈谈我对寺院的认识。提起寺院的生活就离不开钟声,因为过去的文人总爱用“晨钟暮鼓”这个具有立体感的词语来描绘寺院生活的特点。的确,僧人的一生都是伴随着悠悠钟声度过的。钟作为寺院一种庄严的设施,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我们可从说它是一种象征,每当看到它,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僧尼、寺院,乃至佛教;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语言,每当听到它,就如同倾听渺渺空际传来请佛菩萨的教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境界,当你敲响它时,整个身心便进入一种神圣清凉的境界,内心充满了慈悲与感恩;它还是一本无字史,当我们看它、听它、敲它时,整个寺院的兴衰经历便会跨越时空的限制,一一涌上心头……。因此,谈寺院的生活,我们不妨从钟开始。
每天清晨四点三十分,人们还在甜甜的梦乡之中,高悬在寺院殿堂中的洪钟便有节奏地敲响了。悠远、清亮的钟声带着几分神秘、几分肃穆、几分警策回荡在寺院的上空,这预示着新的一天开始了。习惯了早起的僧人们在钟声的催促下,快速地洗漱完毕,便披上袈裟,仪表庄重地进入大雄宝殿排班准备早课。通常情况,殿堂佛事由一位维那(负责举腔)掌握,其程序是礼佛、持咒、诵经、赞佛、绕佛、忏悔、皈依、发愿回向等。这一系列的活动有念有唱、有立有行、有跪有拜,它是僧人日常修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年年月月不间断的早课,不仅能使僧人的身体得到锻炼,而且对培养僧人的韧性、毅力有很大的帮助。有人称出家佛教徒是“苦行僧”,而坚持早课就是“苦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僧人难能可贵的精神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能战胜自我懈怠、精进求道的长久心。
早课之后的节目就是用斋(吃早饭),我认为只有寺院的早饭才是名符其实的“早”饭,因为他们吃饭时通常是天还未亮。梆与云板是寺院吃饭的信号,听到梆敲响后,僧人们便穿上海青(俗称拜佛袍)列队进入斋堂,由维那举腔,大众齐念供养咒之后再默默用斋,内心还要作“记功多少,量彼来处”等五种观想。难怪宋代司马光在游寺院时看到几百人吃饭的斋堂寂静无声,从心底发出“三代礼乐,尽在其中”的赞叹。饭后,还要念一个谒:“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以此为那些供养僧众食物的檀那施主回向祝福。僧人受恩必报的美德在此可见一斑。
早斋过后、一天的工作正式开始,僧人们各司其职。殿堂是寺院的中心,每天都必须认真地清除每一个角落的灰尘;法务流通处则为香客提供各种各样的吉祥物、纪念品……。当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来寺烧香礼拜时,整个寺院早已是清净庄严呈现在人们面前。多少人的心灵在此得到净化,多少人的烦忧在此化为乌有,这恐怕是谁也无法统计的。
在一般人眼中,寺院是世外桃园,而僧尼则是理所当然地属于最清闲的那一类人,他们除了敲敲木鱼念念经之外,无需其它劳作,然而现实却与人们的想象相差甚远。自从唐朝百丈怀海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丛林规制,劳作便成为僧尼修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僧尼们看来,种地打柴、洒扫庭院、洗衣做饭与念经持咒、拜佛坐禅并没有本质区别。“平常心是道”本来就是祖师悟道的收获,僧尼没有必要背离圣教而自视清高。即使在当今科技发达、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僧尼们仍保持着以寺养寺、自食其力的优良传统,从不轻易向国家或信众要求提供援助。如江西云居山的僧人从解放前至今,都是自种水稻、蔬菜维持生活,一年收割几万斤粮食,除留足本寺所需外均卖给国家支援四化建设。广西桂平洗石庵的尼僧们凭藉代代相传的独特加工方法,使该寺“西山茶”饮誉国内外。至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寺,大多集宗教、旅游、文物等于一体。要求僧尼同时具有宗教教义、友好接待、文物保护等多方面的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繁忙的工作加上急切的学习任务,现代僧尼无论如何也难以清闲了。
年复一年的清茶淡饭生活,锻炼出僧尼们超乎常人的毅力,无论酷暑寒冬,他们始终坚持早起晚睡,从不间断地修持与劳作,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他们坚信修行除了持之以恒之外,并无捷径。
晚上六点,一天的工作接近尾声,但离休息时间却很长,晚饭后,劳累了一天的僧尼还要进行一场佛事,即做晚课,晚课所诵的经文与早课不同,但都是用背诵的方式进行。所以,早晚二课的熟悉运用是进入佛门后的第一步锻炼。晚课后,便是僧人的别修时间。每个僧人都可以选择最适应自己的法门来修习,如拜佛、诵经、坐禅、念佛乃至研究经典。晚上九点,寺院的钟鼓再次敲响,唱三遍“洪钟偈”,僧人称之为“止静”,止静之后才可以去休息。
如今的寺院不仅是保持传统的宗教场所,而且是弘扬古代文化精华、培养宗教人才、促进对外交流的处所。高高的红墙内,不乏知识渊博且年轻有为的僧才,他们为佛教事业的兴旺尽职尽责,在学识道德方面均堪为人世之楷模。凡有兴趣者,不妨跨进红墙去进行一番探索与研究,我想每座古老的寺院都不会让你失望!
推荐净土宗是信仰诸佛及其净土存在,现生仗佛陀的慈悲愿力的摄护,死后期望往生净土的大乘佛教之一派。在大乘经论中虽然说明十方世界有无量无数诸佛及其净土,并在各自的佛土教化众生,但是唯有有关阿弥陀佛的经典占绝对多数。因此自古以来,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为净土宗的代表。
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