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佛教语言 >>

试论汉语中佛源俗语的特点——朴洪艳(2)

分享到:

   以上汉语俗语词被佛教语言借用之后,增添了更加生动而深刻的喻意,而且,更加丰富了汉语俗语的表现力。而这种极富内含和表现力的俗语,不分“圣俗”,人见人爱,得以广泛使用。

   (三)佛教俗语词汇对汉语词汇发展的影响。

   正如赵朴初先生在《俗语佛源·前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中所说:”现在许多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两千年来,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碰撞、吸收的过程中,佛教逐渐得到传扬发展。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于中国哲学、伦理、文学、艺术乃至政治思想及人生智慧均有深刻的影响,其中佛教俗语对汉语词汇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佛教俗语对汉语口语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中古时期历史产物的汉译佛典,其中有很多是当时所使用的口语。而且随着佛教文化与汉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程度加深,佛教语词逐渐融人汉语,甚至发展成为民众常用的口语。其表现方式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

   其次,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并扩大了汉语语汇。佛教传人引发的佛典翻译带来了大量新词汇。梁启超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而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佛教词也达到了近三万五千条。所有这些佛教词汇,一旦加入汉语系统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必然引起汉语语汇的扩大,有的几乎成为日常用语。如上文举的例子之外,还有伸手不见五指、心心相印、四大皆空、普度众生、海阔天空、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数不胜数。再次,佛教俗语丰富了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佛教俗语对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构词方面,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全面发展。二是在造词法方面,促进了比喻造词的发展。佛教俗语主要是通过第二种方式,对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佛教俗语中具有大量的比喻词,而这些比喻造词的本体多数为名相、术语,喻体属通俗、明白的名词,而喻体和本体间的相关点,又比较明确而单一,所组成的新词相对来说也就比较容易被理解,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如:苦海、火宅、心花怒放等。除了这些明喻词以外,还有借喻词。借喻词一般是“意在言外”地表示佛教概念。深奥的佛意通过形象的事物现象得以表达,这可帮助人们对佛理、佛意的理解。如:牛头马面喻凶狠丑恶的人;弹指原是印度的习俗,后表示激愤,今天多比喻短暂的时间;虚花喻无中生有等等。这种佛教独创的喻体,在汉语中少见或罕见,故它们的存在和出现,大大丰富了汉语比喻的类别。毫无疑问,佛经中大批因比喻而造的词,以其丰富的内含,充实了汉语词汇的宝库,促进了汉语比喻造词法的发展。

   总之,汉译佛典的大量的译出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汉语词汇中佛源俗语的大量出现,表明佛教在中土的影响之深广。佛教在中国大量吸收汉语词汇宝库中之精华,标志着佛教已融人中国人的血液,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