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后,禅宗的体质开始钝化,由于社会的剧变及思想的互渗,形成儒道融合的大趋势,公案的先天结构受到严峻的考验,元气日益退化,后天行履失调,终于形成由主流变末流、由通俗变艰涩、由活参变死参以及传承教育没落的现代存活危机。由于公案的传统面目日渐模糊,文字肌理僵化、机锋语言退化、开悟骨髓的骨质流失,已成为现代人看不懂、听不懂、不消化、开悟不了的高难度旧学,禅宗公案已面临孤峭存活的危机,需要作全面的白话转释与现代弘化,否则必将沦为佛学研究考证之古窟,禅宗精神斲丧无遗。这,也是我穷年累月转释公案为《人生禅》的动机。
为了适应现代化弘法之需求,公案应针对其先天体质结构与后天续命危机进行转化、调适,将静态之公案文字灵活转释出现代新义,再将动态之棒喝启悟与现实人生结合,注入活化因子,创造脱胎换骨之再生契机。
禅宗公案文字作通俗白话转释时,有四个关子决定成败:首先,在不失禅宗精神的原则下,宜先整容整型,洗去公案面目的一些遮诠色彩,增添一些明朗的新妆,用形象直觉的方式来传递公案之精神奥秘,以免沦为知解宗徒。这种转释的关键,就在于家风的把握。其次,公案既以破执为肌理,宜活参不宜死参,如何将石火电光、雨棒雷喝的逼拶情境如实再现,就成为白话转释的难题了。第三,对于机锋的杀活出没,要能直下印证,因为公案的神气全在机锋之中,当时可以一招一式活参,后世要用白话转释出这种人与人的共振共鸣却十分困难,尤其遇到一字禅、颂偈禅、默照禅这类机锋,不仅要直译表达其中自觉自明之悟境,更要灵活诠释内中杀活出没的神气。最后,要能拿捏住回互转语的分寸;转语,是禅师勘验弟子开悟的指标,是弟子明心见性的印记,却也是公案白话转释时不易拿捏的一难,要从“没有路”里找出路走,甚至要找出“向上一路”,就得有“空际转身”的现代诠释本领。
以上四条“没有路”的路径、“没有门”的门枢,是公案白话转释的成败关键。如何既能保持先天精神元气,又能矫正后天的僵化危机,就看转释之间的笔法了。
面对禅宗公案的雅俗转释,一般有四种笔法可用。洞山良价当年在云岩昙晟处“亲印宝镜三昧”,作为传宗秘籍,提出“辨验向上人之真伪”的三种渗漏:语渗漏、情渗漏、见渗漏,配上从〈宝镜三昧〉抉出的偈句,正可用来形容前三种笔法:
一、直释法-要合古辙,请观前古
这是一般的语译法,目前国内外可见的白话公案多属这一类,不过将遮诠面目修修脸、画画眉,做个整容手术,实际上是以字合字,把公案语言中的多义性、暗昧性、不确定性作一个统整,消除语渗漏的滞碍,用现代白话把公案明朗化而已。这种笔法,只适用转释较浅显、直捷的公案,以免夺去本来面目;直释时如果多加入一些现代思量,反而可能会显得累赘。
二、意释法-如临宝镜,形影相睹
这是造象法,不只作文字的释译,还要再调整一下影像焦距,或直接作器官移植,是以意合字,把公案语言中隐藏的肌理拍摄成鲜明的形象,消除情渗漏的偏枯,用现代白话把公案具象化。这种笔法的难处,就在于必须“如临宝镜,形影相睹”的将公案意象用白话文字影印还魂。铺写太多不好,说破了也无余味。
三、接释法-银盛雪,明月藏鹭
这是契境法,以契合公案的机锋神气为主,近乎移形换步的功夫,实际上是以境合字,把公案语言中深潜密藏的境界开发出来,消除“见渗漏”的“可中未尽善”,达到“妙在转位”的效果。
四、截释法-截断众流,凡圣无路
这是透机之法。透过开悟的公案骨髓,直下用现代白话语境另造新意,等于作基因工程,转换出胚胎人;实际上是以法合字,形同另类创作,截断公案里说凡说圣的家风门派,于字句里呈机。这种笔法虽是柳暗花明的笔法,却仍不能不依傍旧家村,必须贴合公案的原始本义,避免流走为小智小慧。
总之,禅宗公案在进行现代诠释时,不能脱离主体精神领域,要把这一支无孔铁笛吹得对窍,切要体认公案转释之因果:公案以遮诠为面目,人难凑泊,寖久由主流变末流,与本来面目转疏转远,五家七宗禅风的潜符默异遂成为白话转释的第一难。公案最初以破执为肌理,广设方便法门,说来写去,一机一境都有入处,后来语文环境代变,遂由通俗变艰涩,如何将破执之逼拶情境如实再现,是白话转释之第二难。公案以机锋为神气,生杀纵夺既久,狂禅肆妄,乃由活参变死参,白话转释能不能生动呈现机锋的杀活出没,是第三难。公案以开悟为骨髓,即用即离,由于传承教育的没落,对于回互转语不易拿捏、贴入,即成转释之第四难。若能依照公案转释之因果,用直释、意释、接释、截释四种笔法,分别会通血脉,或能痛起沉痾,续禅慧命!
东坡〈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有一句:“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公案的现代诠释也不是求形似,而是求神似;若是释公案必此公案,定知非公案人。原本以心印心的公案,不只着重心灵开悟,也着重行履修持,将公案转释为现代人和禅林师徒都可以契合会心的白话新案,人人能看,老幼易懂,是禅宗公案转身复苏的现代生机之一。白话公案也许不易活人眼目、机变无常,甚至可能塞人悟门,沦为贩售祖师慧刃的大卖场,徒然惹来“含饭哺人”之讥;然而,面临现代禅宗公案式微的危机,总要有人从火中取栗,将公案里解脱生死的心灵意识释放出来,为现代人陷于逼仄欲壑的灵魂透出一片青天!
含有佛教色彩的文学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反射结晶。人类感情的发生,源于人类的活动对个别自然事物的擦撞。虽然,人类的活动含有人为因素,但从宇宙的顶点视之,人为因素也是个别自然。是以,文学是个别自然间的磨合结果,如糖之于水。
同理,佛教东来,也是自然现象之一,它的哲思与老庄孔孟相互渗透而磨合,加上政教的合作,佛教文学于焉兴起。如宏扬教义、善恶轮回之类的小说;以隐逸为主题的山水文学;及规人劝世,或饶富禅趣的诗歌等,莫不属之。更因佛教有众多有形的物象,如经文、寺庙、法器……等,这一物象一入作品,便凸显了作品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