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学者 >> 中国当代佛教学者 >>

任继愈先生学术简历(2)

分享到:

  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学术月刊》1963年03期)
  如果老子是唯物主义者(《哲学研究》1963年06期)
  李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军事辩证法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6期)
  孔子讲的“仁”能不能是人类普遍的爱(《学术月刊》1963年08期)
  研究哲学史首先要尊重历史(《哲学研究》1963年04期)
  儒教的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2期)
  宗教研究与哲学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05期)
  中国文化的特点(《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5年01期)
  道家与道教(《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1987年03期)
  禅宗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02期)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五台山研究》1990年03期)
  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的融合力,文化的融合力(《学术研究》1991年01期)
  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哲学研究》1991年11期)
  把《周易》研究的方法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哲学研究》1992年01期)
  中国哲学的过去与未来(《中国哲学史》1993年03期)
  弘忍与禅宗(《佛学研究》1994年01期)
  李贽思想的进步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05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齐鲁学刊》1994年06期)
  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齐鲁学刊》1996年02期)
  老学源流(《寻根》1996年02期)
  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中国哲学史》1997年01期)
  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2期)
  齐文化的产生和研究齐文化的意义(《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郭店竹简与楚文化(《中国哲学史》2000年01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
  李贽的悲剧结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朱熹格物说的历史意义(《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2001年01期)
  宗教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和现状(《中国宗教》2001年02期)
  谈谈孝道(《人民日报》2001年7月24日)
  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讲话(《五台山研究》2002年03期)
  李贽改革悲剧给后人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2004年)
  无神论教育与科教兴国——2003年11月28日在中国无神论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01期)
  中国封建社会忠孝规范的历史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29日)
  对忠孝传统应给予新评价(《北京日报》2004年2月23日)
  现代文明与宗教对话(《中国宗教》2004年12期)
  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光明日报》2006年5月17日)
  再谈儒家和儒教(《北京日报》2007年3月12日)
  再谈儒学(《中国文化报》2007年4月26日)
  《墨子·非攻》读后
  二、序跋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集》序(《哲学研究》1983年06期)
  《印度佛教史》汉译本序(《晋阳学刊》1984年05期)
  《五台山古诗选注》序(《五台山研究》1987年01期)
  《中国佛性论》序(《哲学研究》1988年06期)
  《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序(《哲学研究》1989年11期)
  《阴符经素书释义》序(《中国道教》1992年03期)
  《苏轼禅诗研究》序(《佛学研究》1995年01期)
  《中国儒教史》序(《中国哲学史》1997年04期)
  《惠能评传》序(《中国哲学史》1999年03期)
  《汤用彤全集》序二(《中国哲学史》2001年02期)
  《十六国帝王列传》序(《文史月刊》2003年01期)
  对中国儒教的全面剖析——《中国儒教论》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2月1日)
  三、随笔
  熊十力先生的为人与治学(1988年)
  有关蔡元培校长几则轶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散记(《北京日报》2006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