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造像 >> 综论 >>

鬼斧神工——龟兹石窟(4)

分享到:

  水月观音,其造型为坐式,她身体微侧,一臂支撑于座上,另一臂搭于屈起的膝上,正悠然地观看水中之月。水是美的,月是美的,她的姿态更美。若不是佛冠、飞带,简直就是一位生活中妙龄女郎的再现。
  除这两尊外,北山佛湾的26、83、136、118;50号等龛还有玉印观音、宝珠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 真可谓“观音群雕”。
  宝顶山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大佛湾状若马蹄形.全长500米。全部造像精心规划,宛如一幅巨型画卷。号称“世界第四大卧佛”《释迦涅磐图》就在这里。这尊卧佛作半身处理,双脚似乎伸进南岩中,使卧佛虽形半身,却有全身之妙。这种意到笔不到的表现效果,正富于传统艺术的含蓄美。有趣的是,卧佛顶的水池中,还刻有一双两公尺的足印,传说这“是佛去西天留下的最后足印,亦是大足县名之由来。
  大佛湾摩崖造像富有浓郁世俗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佛龛非常多,特别是15塞的父母十恩图、l7龛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图、20龛大方广十恶品经变图、30龛的牧牛图,都是从生活中提炼艺术形象,反映了佛教宣传世俗化的倾向,吹筚篥的女外道、养鸡女、牧牛图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石篆山摩崖造像,最重要的雕刻为宋严逊所造十四龛,有“圣母龛”、鲁班像、文殊普贤菩萨龛、‘太上老君龛,还有文宣王龛等,乃是宋代理学融合儒、释、道和民间宗教信仰之典型。

              乐山大佛

  巴山蜀水问,有数不清的佛教造像。最令人惊叹的,就是四川的大佛了。
  荣县大佛,高37米;
  潼南马龙山卧佛,长36米;
  大足宝顶山卧佛,长31米;
  安岳卧佛,长23米……
  冠绝天下之大佛当然是乐山凌云寺大弥勒座佛了。
  乐山大佛通高7l米,肩宽24米,头长14.7米,耳长6.2米,眼长3.3米。体型魁伟,端庄慈祥。它比“世界第二大佛”阿富汗巴米羊西大佛(高55米),比东大佛(立佛,高37米)都更高大雄伟,无愧称“世界第一古佛”。大佛凿山雕崖而成,“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背靠青山,三面临江。其右侧有凌云崖九曲栈道,沿崖迂回而下,可达江边;左右,雕有大小不同的十余座佛龛神像,为唐代所造。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由名憎海通始建。直到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凿成,历时90年。这是何等巨大的工程,它需要文化、艺术、技术、时间和智慧、也需要精神和信仰的力量。

              剑川石窟

  剑川石钟山石窟开凿时代大约是在南沼(唐)至大理国(宋)时期,为我国西南罕见的古老石窟。石钟山石窟可以分为三区:山顶的石钟寺区、北面的狮子关区和南面山脚的沙登管区。共有17窟,计大小造像139尊,各类题记44处,散布在长达三公里沙登箐山溪两侧的,山崖上。溪谷两岸,此起彼伏地分布着十来米高的蘑菇状巨大岩峰;岩面呈规律的纹理,极像菠萝或松塔果,亦为自然界一大奇观。
  沙登管区窟龛开凿得最早,多为小型窟宪,有代表性的第17号窟刻一身呈砌跏跌坐的弥勒佛与左侧结溯跌坐的阿弥陀佛,二佛像面较扁平,深目,厚唇,鼻侧有八字沟纹,与汉地造像风格一致。另一窟巨石上刻一高鼻深目人像,旁镌“波斯国人”四字,也许是好事者所为。但他长发卷曲,上体全裸,下着长裙的装束,显然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
  狮子关区第ll号窟有一大理王室供奉祖先的造像。图像中有一大王与王纪拱手端坐于长方形床上,背后大屏风上刻有表日、月的图案。床前供案上置有盖瓶三枚。还刻女奴、侍者、手握挂筒竹签的祭司和持羽扇的女巫。也是一幅难得的大理王室风俗画。
  山上右钟寺区有8窟,第7、8窟为南沼王及其侍众造像,场面宏大,气氛肃穆庄严。3号窟为石钟山石窟群最宏大的一窟。中央为一坐佛二弟子,两侧为八大明王,最外侧浮雕为毗沙门天王和大黑天神。l号窟莲座上有一极为罕见的“优尼”雕(梵文女阴),当地民众称“阿盎白”,也许是结合蛮族的生殖崇拜,为妇女祈祷后嗣的崇拜物。
  剑川石窟造像艺术中有南沼“阿吁力教”风行的盛况,也有中原汉地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唐宋以来,云南地区与缅甸、印度等邻邦文化交流的史实。

             抗州飞来峰石刻

  飞来峰的元代石刻造像,其风格分汉、梵两式。汉式70躯,为宽衣博袖的汉地传统造型,雍容庄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崖的布袋和尚像和十八罗汉群像,大约创作于元代末年。此和尚袒胸露肚,喜笑颜开,左手捻串珠,右手抚布袋,坐于岩间。此像以契此为原型,演变成后代的“大肚弥勒佛”。
  梵式造像46躯,属于元大都盛行的萨迦系统的藏传密教形象。属于佛部的有宝冠释迦佛、无量寿佛、秘密大持金刚;属于菩萨部的有四臂观音、文殊师利、狮子吼观音、七头龙王;属于佛母部的有大白伞盖佛母、尊胜佛母;属于护法部的有北方天王、金刚手菩萨等等。其中天王持伞、骑狮子,与西藏萨迦寺所造多闻天王类似。

             苏州西园罗汉堂

  清代嘉庆间常州天宁寺石刻罗汉,把散见各种佛经中的罗汉名号,随意拈来凑足五百之数。西圆罗汉堂的罗汉就是以天宁寺石刻为蓝图改为泥塑。这五百罗汉形神并茂,极富于民族风格和浪漫色彩。最为叫绝的是“疯僧”像,痴痢头、歪嘴、翘脚、驼背,充分把“疯”的神情表现出来了。面容形象却不落俗套,衣着流褶纯秉古风;疯僧身上的一根带子塑造得如同真的丝带,逼真得好像用手一拉,就可以从腰间松开似的。
  那肩披破架缓,歪戴破僧帽,手拿破芭蕉扇的济公像,也堪称传神之杰作。这尊泥塑济公特别在面部造型上独具匠意,突出了右侧眉梢的皱纹,看去满面笑容,而左例加深了嘴角皱纹,看去又是一脸愁气,正面看去,则似喜非喜,似愁非愁。人们称为“涕笑皆非”济公像。一像而兼具三种表情,其中深蕴的匠心与禅意,耐人寻味不已。

            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

  晚清佛教雕塑,已走入程式化、定型化,可资寓目者甚少。而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却另辟路径,独放异彩。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四川艺人黎广修率徒五人,呕心沥血,历时七年创作出这堂精湛的泥塑罗汉艺术。这五百罗汉摆脱了传统的规则与手法,从现实中寻找素材,以高度夸张和变形手段塑造了一群似佛非佛,似僧非僧,有文有武的“世间罗汉像”。每一罗汉的面相与心理均无雷同,也一反传统内向含蓄转为外向显露,变单体罗列为塑像群体,并衬以山水风物。这是清代五百罗汉像中唯一的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