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造像 >> 综论 >>

佛山祖庭

分享到:
   自禅宗在唐代兴盛以来,禅师们常常游方学道,主要是寻师访友,参拜善知识,以求发明宗旨。当时所谓“参方”、“行脚”,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唐末时,信徒集中朝拜的地方有四处:一是五台山一文殊菩萨的圣地;二是泗州普光王寺一僧伽大圣的圣地;三是终南山一三阶教圣地;四是凤翔法门寺一佛骨圣地。
  南宋宁宗时,由于史弥远的奏请,制定禅院等级,有“五山十刹”的规定。
  五山:杭州径山的兴圣万福寺、灵隐山的灵隐寺、南屏山的净慈寺、宁波天童山的景德寺、阿育王山的广利寺为五山。
  十刹:以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万寿寺、江宁的灵谷寺、苏州的报恩光孝寺、奉化雪窦资圣寺、温州的龙翔寺、福州雪峰祟圣寺、金华的宝林寺、苏州虎丘灵岩寺、天台的国清寺为十刹。(参见周叔迦《法苑谈丛》)
  在中国,菩萨信仰非常普遍,甚至超过对佛陀的崇拜。这是因为入世的菩萨似乎比涅磐的佛陀更亲切,更贴近人生。在中国民间,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那种大慈大悲的。济世宏愿,“地狱末空誓不成佛”的“六度”精神是那样普遍地深入人心,为妇孺皆知。特别是弥勒和尚,那袒露的胸怀,嘻笑自若的神态更洋溢着释迎“继承人”的尘世生活气息。
  四大佛山的形成,正体现四大菩萨“悲、智、行、愿”大乘佛教的理想。
  “悲”——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
  “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
  “行”——普贤菩萨的道场——峨眉山
  “愿”——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

           海天佛国——普陀山

  浙江东北部普陀县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原名小白华。传说观世音菩萨常来此山化现说法。《华严经·入法界品》:“于此南方,有山名补陀洛迎,彼有菩萨,。名观自在。”“补陀洛迦”,梵文音译,意为美丽的小白花,于是简称为“普陀”,以名此山。
  唐大中元年(847年)有一印度和尚在潮音洞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于是就地结茅而居,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之地。
  唐大中十二年(916年,一说五代后梁贞明二年)日本临济宗名僧慧锷礼五台山得观音像,归国时舟过普陀山为大风所阻,遂将观音像供奉于潮音洞前的紫竹林茅宅,取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这就是观音道场的开基。普陀山从此有了最早的一座佛寺。
  自北宋以来,普陀山观音信仰盛行,寺院渐增,僧众云集。到明末清初达到极盛,已拥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禅寺,88座庵堂,128座茅棚,僧众达数干人,号称“五百丛林,三干僧众”。这里处处有观音的胜迹。
  与南天门遥相对立,伸向海面的一脉半岛上有一块临海的巨石,上有一只很大的类似足迹的凹痕,人们称它为“观音跳”。相传是观音从洛迦山跳入普陀山的足迹。
  著名的潮音洞、梵音洞,海潮入洞,声如虎啸龙吟,在光影的作用下,若隐若现,变幻莫测,据说观世音就是在此“观”梵音、海潮音而开悟,于是形成“大士显灵”种种神奇之说。
  磐陀石对面有巨岩方广三、四十米,顶平如台,传为观音说法处。磐陀石西,有二石酷似龟状,一蹲岩顶,昂首跃动,一缘岩壁,竭力上爬;如二龟听经状。此外,还有五十三参石、师石等奇岩怪石。
  普陀伪海、山、石、‘寺、树,在海天之中逐渐形成佛国。是天然巧合,还是人为?然而,深深吸引历代佛门弟子、海外香客的,还是观音菩萨那慈悲愿力,普渡众生的大弘大愿,留给人们的是“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的神往与思索。
  用耳“观”音的观世音菩萨,永远充满了神秘……
  清凉佛国——五台山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在山西五台县东北隅,从北岳恒山婉蜒而来,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广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北有山,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眷属诸菩萨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唐代华严宗澄观法师在《华严经疏》中则直接把五台山与清凉山等同起来:
  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乃飞雪,曾无炎暑,故日‘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示我大圣五智已圆,五跟已净。
  这个比附对于信奉《华严经》的佛教信徒产生灵山在望之感,纷纷前来朝拜五台山,礼拜文殊师利,于是五台山渐渐成为 佛教圣地。
  这里寺宇密集;白塔入云,气象万千,是五台山佛教胜迹的象征。
  著名的五大禅处:显通寺、塔院寺、罗堠寺、殊像寺、菩萨顶。灵鹫山麓的显通寺为青庙之首,菩萨顶为黄庙之首,传说那里就是文殊菩萨的居住处。南禅寺与佛光寺堪称唐代艺术之殿。
  熏螺顶,是朝山进香人必登之地,因为这里供奉着五个台顶朝拜的五方文殊像,又称小朝台。登上小朝台,乌瞰远,处,菩萨顶、梵仙山、黛螺顶三山鼎立,五峰耸峙。这时,你会记起那首佚名禅师的《咏五台》诗:
  何处青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
  云端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样。
  你才恍然大悟,只要心里清凉,哪一座青山不是殊胜的道场?千里跋涉,征逐不休;却忘了自己的心才是智慧的胜地。

           雄秀西南——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城西南,因山势逶迤“如螓首娥眉,细而长,美而艳”,故有此名。峨眉山最初流行道教;东汉时就开始建道教庙观。晋代建普贤寺,可算是山侍奉普贤之始。
  到了唐代峨眉山佛教日益兴盛。宋代传说,有一位采药蒲翁,入山见普贤菩萨瑞相,而曾在白水普贤寺礼佛。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又造巨形的普贤铜像,供奉于白水寺(今万年寺)。从此以后峨眉山便成为普贤菩萨的圣地。
  峨眉山佛寺到明清两代臻于极盛,梵宇琳宫,大小寺院 近百座,几经兴废,现重要的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洪椿坪、清音阁、金顶上的普光寺等。
  而那些朝山者,则以一睹金项佛光;神灯、云海、日出为朝拜峨眉山的最后目的;

          东南第一佛山——九华山

  九华山原来并不是佛教的道场,最早来开山的是道教信徒,汉代的窦伯玉、晋代的葛洪、唐代的赵知微等。山上建有开元观、白云观、仙坛观等,李白称为“漂缈羽人家”。从晋代起,佛教也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占山建庙。于是,一山两教,少木了矛盾斗争。唐以后,佛教渐兴,终于使九华山成为佛教的“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