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造像 >> 综论 >>

天水遗存的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碑和墓志铭

分享到:


     (一)精湛的造像碑

  法国研究东方文化的著名学者雷纳·格鲁塞在《从希腊到中国》一书中,提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佛教诞生在印度,而给佛造像的不是创立并信仰佛教的印度人,而是跑到印度居住的希腊人,以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国反倒成了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的国家。接着他又解释了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根据古印度的传统思想,佛教徒不敢在今世用肉眼可看见的雕像去直接表现他们所敬仰的佛,为使信仰有所寄托,而采用借代的方式,这就是早期佛教中对佛的足印、佛塔、宝座等物的崇拜。公元前4世纪晚期希腊人来到印度,他们接受了佛教,又根据希腊文化传统,并借鉴西亚、埃及文化,开始了佛造像,这就是“犍跎罗”艺术。中国自古具有雕塑艺术传统和很高的造型艺术水平,在佛教和佛教造像艺术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出现了将佛教内容和中国表现形式融为一体的现象,结果是佛教造像中国化,并且将这一文化现象推向高潮。这一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目前保存的佛教造像情况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艺术上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前述原因外,还得从社会深处分析。首先,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大分裂的时期,战争连年不断,朝代更迭频繁,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纷纷寻找精神寄托,于是佛教乘虚而入,并广泛流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宗教迷狂时代。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为了乞求佛祖的庇祐和赐福,大造佛像,一时蔚然成风。其次,创造出秦兵马俑、汉兵马俑等伟大艺术作品的中国工匠,善于吸收外来艺术形式,创造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伟大作品。尤其对佛教信仰虔诚的工匠,在雕塑佛教造像时,更是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所以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等处的石雕造像数以万计,水平之高成为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南北朝时期,天水一带不仅建造出麦积山、水帘洞、木梯寺等石窟寺,而且在民间几乎家家供奉佛祖,户户有佛造像。既有石造像,也有铜造像,还有木刻佛像;既有佛造像塔,也有造像碑。它们以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寄托着人们的各种哀思、希冀和期盼。下面介绍几件这一时期的馆藏文物。

  l千佛造像碑

  这通1988年出土于张川县木河乡店子村的千佛造像碑,通高174厘米,宽70厘米,分碑额、碑身、底座三部分,两面开龛造像514尊。碑阳:碑首为两龙蟠曲。碑身上部造一龛,龛楣弧形,龛内主尊为佛,端坐方形台上,身后有舟形背光;两侧为二菩萨,端立于方台上,头部有背光。龛左右及碑身和碑底为21层小佛造像。碑阴佛龛为尖拱形,佛及菩萨头部有火形背光,龛左右下部各有一龛小造像;龛下为12层千佛造像。下层为发愿文,共18行,每行1l字,合198字,魏碑体,间楷草笔意,末尾题款为“大代永口年岁次”,经考证造于北魏年间(公元409—534年)。

  千佛造像碑发愿文为:

  夫道幽微口口年形圣虚玄明志感口今合生而莫迦开波若之口口证六建三宝之信口前迷口之三业弘三界之善祥施致运福今身不树善口口颠将来门之目大口口轩飞龙陇小国人口建善清信弟子使口将军都督武威王成子多口生口三有沉落幽俗处在轮是本风驰栖霜口拥世险龟辜遭口六行叶口口运庆莫烦口行息口恨誓巍巍减屈雇高口英口妙手仰为旷七此所生六道所趣远雅三八难有形之口口口口龙华物会果口口首寻发。大代永口年岁次此碑藏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

  2麦积山十号造像碑

  我国的造像碑既是作为寺庙中施主们功德的一种图像兼文字记录,又是石窟寺艺术中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种以组画形式出现的情节生动的故事,不仅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也为佛教艺术传统绘画的创作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并推动了古代建筑、装饰、雕塑、绘画多种创作题材的发展。

  麦积山石窟33窟所藏10号造像碑,是中国佛教造像碑中的珍品。因其内容以佛主生平事迹为主,所以又称佛传碑。10号造像碑为灰色花岗岩,石质细腻宜于雕凿,碑通高1.36米,宽0.73米,厚0.10米。碑两侧及碑阴表层粗糙无任何造像痕迹。全碑可分为上、中、下三层造像,每层又分尺寸不等的小方块,三层造像由上而下逐渐变大。

  该碑从释迦牟尼一生曲折的事迹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情节,视内容自上而下分层分块布局,精雕细琢。碑上共雕刻了100多个大小不等的佛、菩萨、弟子、飞天、供养菩萨、力士等人物,内容丰富,造型生动。为了达到预想的效果,艺术匠师们采用了高浮雕,浅浮雕和阴线刻等艺术手法,以灵活多变、寓理于情、融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交替等艺术手法表现内容,因而产生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例如“深山说法”中,树上戏耍的猴子,东张西望的猛虎,山中苦修的比丘,天空中冉冉飞降的飞天,其神情、形态都非常优美生动。在“降魔变”里以夸张的手法,简练而概括、粗犷的线条和浮雕刻画了张牙舞爪的魔众,对企图以美色诱惑释迦的三个魔女只在形体上稍加扭动就产生了一种动态美,没有丝毫矫柔做作之处。再如“布法掩泥,燃灯受记”中把成道前的菩萨向民女索买七茎莲花,借花献佛一节插入进来,把人世间青年男女一见情的情景恰到好处地揉合在一起。在“鹿野苑初转法车仑”中,蜷曲四肢卧在地上的小鹿,那富有弹性的臀部夹着一条短小的尾巴,懒洋洋地、驯服地任小孩摆布,神态生动,惹人喜爱。

  把10号造像碑同麦积山北魏时期的雕塑作一比较,它们在艺术和风格上有共同特点:人物造型已趋向于方中略圆,神情由庄严肃穆、宁静呆转向富有个性和动态美;衣褶不再是轻薄透体而倾向于厚重,层次多富于变化以及追求繁缛的装饰趣味;服饰上为宽边翻领或高领束腰长袍;自菩萨肩上垂下又于腹部交叉的长璎珞,均属于这一时期的典型装饰;菩萨的长髻逐渐变得低矮,有的戴花冠,有的发髻作花瓣式,比例匀称,整体和谐优美。据此推测,10号造像碑是北魏景明以后,即公元502年一534年之间的作品,也是北魏佛教艺术中的精品。3石造像塔

  这件石造像塔为西魏大统二年(公元536年)的作品,出土于天水市秦安县。石塔通高172厘米,塔身呈方形,为楼阁式。塔分三层,每层之上有塔檐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