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民间佛教 >>

“灵验”

分享到:

佛教自两汉魏晋时期传入中国并在此后千年大兴其道,其影响之大,怕也只有儒家、道家之思想流衍能与其相约略。佛教从其教义到其修行的方式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世界观自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在民间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便不如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一般明显且并不太为世人关注。究其缘由,自然可说是因为历来做学问、探讨佛教教义、探讨佛教影响之人本身也无非是知识分子,其关注的重点自然也在知识分子身上,便不那么注意到普通人们身上了。然而这实在又是一件极有意思的事,本文便凌乱略述一二: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其声势之日益壮大、经济力量的日益蓬勃,自然与士大夫(知识分子)将其作为一种解脱之道而加以喜爱的心情有很大关系,也与历来所谓的“统治阶级试图通过佛教来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大概脱不了干系。而其实佛教在中国之所以能立住脚,并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发展至今,却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民间对其的态度以及佛教从民间对其的态度中吸取“营养”之后作出的迎合举措。那么本文便分两小部分来说一说民间对佛教之态度,以及佛教对民间之举措。

要看清中国民间对佛教之态度势必要牵涉到一个问题:佛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那么中国民间是否将其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关于中国民间对佛教之态度也就一目了然了。而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那就得弄清楚中国民间对于信仰的概念是什么?中国民间所崇敬的众多神灵为何具有如此大的丰富性?等等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要先弄懂,中国民间眼中之神、佛究竟意味着什么?

自孔孟以来,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历程已不容置疑地宣告了一个信息:中国自身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的。即便是将儒学、儒家成为儒教,我们仍会发现这中间有着一个真正的宗教所没有的奇怪的“教义”和“修行方式”。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可以说无一例外地自读书认字开始便拥有一种对儒学的“准信仰”,甚至有些人会做到“朝闻道,夕死可也”这样的类似于“殉教”的宗教境界。然而,这又不是一种宗教。唯一后来能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宗教便只是由他方传入中国的佛教。在中国自身的儒道体系中,其实本来是不需要一种宗教来进行中和的。然而佛教毕竟是传入了。但传入后的佛教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其实并无异于儒道所要告知他们的一样:如何处身立命。而在民间,佛教之最终者“佛”在民众眼中也并不异于他们平常所供奉的关帝爷、妈祖等诸位神灵。

我们来看一看被誉为“泉南佛国”的泉州古城中所包含的众多信仰,也许便能得出一些关于民间对佛教态度的端倪:泉州自古被誉为“泉南佛国”,宗教林立,除了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均曾在此安家落户并至今均仍保有古迹之外,许多年岁古远甚至久不为人知的宗教也曾在此传播受敬:景教、摩尼教、印度教等便曾云集泉州,甚至日本教、犹太教等也均在泉州传播,至于中土之佛教、道教则更是长盛不衰。泉州一直被称赞为宗教名城,也因其“胸怀广大,兼容并包”而倍受世人称许。然而我们若再进一步作探究:除了古泉州是一个世界性开放港口这一客观原因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导致了泉州的宗教林立而友好相处呢?有,那便是泉州民间的支持。在民众眼中,他们所要关心的并不是一个宗教的教义到底是否真正深刻、真正洞穿世事,也并不关心自己是否将心灵交与了一个宗教而要为他奉献终身。这不是一种宗教信仰。在此,民众所真正关心的是:这个宗教所崇拜的“神”是否真正灵验?是否真正有能力帮我救治危难?是否能保佑我富贵吉祥?这是他们崇拜某个偶像时的实在目的所在。“灵验”两个字可以概括中国民间对于一且他们所崇拜的神灵的心情。观音菩萨之女性化本来便已是中国民间信仰对其的改造了,而“送子观音”的发明则最为明显地凸现出了人们对于“观音”“灵验”的实在希望。泉州庙宇无数,而其中端坐着的每尊神灵,真是世界上最为辛苦的神灵:他们要管的不单单是祈求者的心灵、精神,而是要管到祈求者的生活起居、结婚生子、生老病死等等各种无微不至的事情。如果这一切都很灵验,那么,这尊神灵必定会成为当地居民最为信赖的神祗,自然也会成为当地居民的全方位保姆。而若有一日,这位尊神不再灵验了,那么,他便可以享享清福,免受凡人的搅扰了:人们自然会根据他的不灵验而断定这是尊“无用”、“不灵”的神。——甚至,庙宇被毁也未尝不可能。

中国民间有很多的地方信仰,然而仍有超越地域限制的共同信仰,但这些信仰都不是宗教性的信仰,都仍只是“灵验式”的祈求。譬如中国民间对关帝之崇拜便是极为明显的一例。即便如今之关帝庙亦不可胜数,而庙中所供的关帝其实也不仅仅是正义、武的象征了,也带上了“保姆”的色彩,甚而也兼含送子之功能了。其他的如闽南地区盛行的妈祖崇拜原本乃是出于对出海平安之祈祷,然而最终仍是演化为与关帝、观音等类似的功能灵验性祈求。如此,当佛教传入中国并进而广泛传向民间时,它所被接受的其实并不在于佛教的教义是多么精深或者佛教能给他们提供多好的精神栖所,而是在于佛教给民间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可被崇拜的“佛”。这里的“佛”也包含佛教中所推崇的众多修行至极高境界的菩萨、罗汉等等。而这其中,被民间改造得最为普遍的则莫过于观世音菩萨了。即便在今日的中国,城市外的大部分地区均保留着观音菩萨之崇拜——虽然事实上,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人可能对佛教精神一无所知,然而他们只是想祈求菩萨的灵验,而并非是对其有着宗教信仰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