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我们也便能理解为何在很多地方的宗祠活动中会出现和尚与道士一起出场做法事的现象了。佛教一进入了中国,便舍弃了许多其原始的意味,并生出了许多中国式的韵味;而佛教一旦进入民间,则便无可奈何地舍弃了许多其作为佛教所最特有的许多精要,而产生出了种种在纯粹的佛教信仰者眼中不可理解的现象。学问家们经常会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结合有了新的精神面貌,然而在民间,佛教也是与道教及许多地方信仰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的——这大概也被提起过,然而其本源却一直很模糊。在此,我们却可以大概可以看出这种本源了,即:中国民间对于信仰所持的“灵验”之实用态度使得一切想要在民间立足扎根的宗教都不得不抹去它们的棱角,而变得彼此通融,并幻化出一尊尊万能的“神灵”。
至此,笔者对中国民间对佛教之大概态度作了简要的论述,接下来,自然是佛教在民间对此所不得不做出的种种反应。——所谓种种反应,其实只有一种,那便是非佛教化。佛教之精要自然在他的精神资源,在于其对人、人生、天地的思索,其最终指向在于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心灵探索。所有的宗教在其原初都是非功利性的,包括佛教。即便在佛教刚刚传入中国而未风行之时,它仍是比较纯正的。然而,一旦遇上上文所说的民众对其所采取的“灵验”态度,恐怕它便要受到一定的冲击了。中国民间有一种通行的说法“摇钱树”,这是由古印度之“智慧树”转化而来的。试想,“智慧树”到了中国民间,却变成了“摇钱树”。这,大概也是佛教在中国民间的遭遇了。在宋代以前,全国的僧尼乃是享有特权的阶层:不用纳税,不服徭役。然而,据研究者统计表明,自魏晋以来,历朝历代全国之较大的寺院无不是占有良田千顷、经济实力雄厚之机构。而这种现象到了今日,恐怕最为明显了,全国各处大大小小的“名刹”、“古刹”无不是香火旺盛之地。上文已经说过,在中国,一个寺庙的香火旺盛、香客众多,这并不能表示佛教越来越深入人心了。相反地,佛教在民间中正逐渐地在将它的棱角抹去,最终怕只剩其教的名称中尚含“佛”字可以显示它的独特了吧。这或许可以称为,民间之灵验要求对佛教的非佛教改造运动吧,这种改造自然始于很早以前了,而且怕还要持续到很久之后。但只要“灵验”二字仍在人们心中,那佛教在中国的前程也便只能是一如既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