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大师底下的传法弟子马祖道一——创建了共同劳动共同修行的丛林制度,百丈禅师又建立了整套的共修清规——可以说是特树修行和生产结合的一面旗帜。他所领导的学徒成百上千的聚集在一个道场里,过着很有规律的集体生活,都直接的参加农业生产,当时有个专用名词,叫做“坡务”,即在山坡上岩谷中开恳荒地,种谷栽树,在劳动生产中实践宗门生活;因之,那时领导这种生产劳动的,就是所谓“领众行道”,绝不是劳动与行道分开的。他们的生活刻苦淡薄,他们的精神迈逸超脱。他们自己有一句形容这种生活的老话,叫做“衣褐怀玉”。他们在劳动生活中实践真理,充满着极愉悦的禅味,过着“日日是好日”的生活。
当时百丈禅师有一句流传的不朽名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充分表现坚持劳动生活与行道生活打成一片的精神。这些禅师们有一股坚强雄猛的魄力,说到那里,做到那里,做不到的他们就干脆不说。他们的理论和实践都贯澈在运水搬柴种田烧饭的实际生活中去。所谓开山祖师,便标志着他们的是:从漫无人烟的荒山深谷中开辟出丛林的。那时他们很少做法会和化缘的,完全依靠自己劳动生活。到了后来禅风渐衰,才慢慢地购买大量土地,积聚大量资财,以致“财多而道贫”了。
禅宗僧徒的生活方式,大都是从恳地开山,辛勤劳动中体现禅宗的道业。不过,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一部分寺院僧侣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取得了一些的特权,有些丛林对农民也进行着雇佣或佃租的剥削,而自己却退出了劳动,从而禅宗的道业也就日渐衰微了。
在禅宗语录里,有着这样的一段参学故事,从这个故事里,生动地表现禅宗的朴实家风。一个芒鞋铁钵到处参访的禅和子,一天他经过一所大丛林,在陌间陇上,碰到这一所丛林里面领众的法师,在他们一问一答的说了些门外人不知道的禅话以后,那位法师却哈哈大笑说:“诸方禅风浩浩,拈椎竖拂,谈玄说妙,何如我这里耕田种地博饭吃!”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佛法就在这日常生活当中,真实的修行,除干活外便无余事。这段公案在今天来说,还是非常新鲜有着现实意义的事情。(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佛教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