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三乘别教
“三乘”指声闻、缘觉和菩萨乘。所以名为三乘别教者,是说声闻乘学四谛法,缘觉学十二因缘,菩萨修学六度,所学各各不同,故名三乘别教。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机械的分开,任何经文也没有如此的主张,如今文所引之经论。第一毗昙宗之萨婆多部认为,三乘同观四谛得道;第二成实宗主张三乘同观一灭谛,方乃成圣;第三大乘宗主张,三乘同悟无生(灭谛),然后超凡。由此可见,昔日的小乘教,三乘亦通,怎么能说但为别教。虽然后来的天台改为三藏教,但意义还是小乘。因此皆被今文所破,昔日小教非但为小乘,大乘亦通学。
二、破三乘通教
此破成实判般若为三乘通教,因为在《般若经》中,劝三乘同学般若,所以慧观依此文判为通教,其实不然。如《智度论》云:“般若不属二乘,但属菩萨。”由此可见,般若不是三乘通教,而经云三乘同学般若者,是从实相般若而言。般若有三种:一者文字般若,指般若经卷,语言文字,依文字起解而修观,可以悟入实相,故为般若;二者观照般若,是般若正体,为菩萨所具有的平等大慧,二乘小慧不名般若,所以说般若不属二乘;三者实相般若,是空无我之理,此真理为三乘共学。而经师不体会三种般若的差别意义,判般若为三乘通教。由此可见,三乘同观般若实相,而不是说令二乘人学菩萨智慧。所以如果说由此文而判般若为三乘通教者,《涅槃经》云:“三乘同观第一空”,也应该判为三乘通教,并且《金刚经》也说:“是经为发大乘者说,为发量上乘者说。”这岂能说是三乘通教。
三、破抑扬教
此破成实者判《净名》等为抑扬教。净名即维摩,因为《维摩诘经》是称扬菩萨,贬低二乘,故名抑扬教。“抑”是压制、挫抑,“扬”是赞扬,目的在于令二乘人耻于小乘羡慕大乘,舍小而发菩提心。实际上不仅净名经是贬底声闻,赞扬大乘,其它的一切大乘经皆是如此。如《大品》中贬声闻人为痴狗,因为《大品经》中把二乘人比如痴狗,不从大家求食,反从作务者索。此狗为声闻人,大家为大乘人,作务者小乘经。意谓声闻人不学大乘教只学小乘教,因此《净名》贬声闻为败根,如同小麦焦芽败种,不能生长。二乘人以解脱为乐,不回小向大,此与《大品》抑小扬大,没有区别。而判般若为通教,净名为抑扬教,所以说判净名为抑扬是没有根据的。
四、破同归教
此破法华为同归教者。如果从一般认识看,《法华》明会三归一佛乘,名为同归教,应该没有什么置疑,是正确的。但依成实师五时判教次第看,虽说《法华》会三归一,但犹未谈佛性,尚未明常住佛性,还是不了义教,至《涅槃》时始以法身常住,为了义教。而今三论宗主张,一切大乘经典皆是了义,无不了义。今文引天亲《法华经论》说此经已有七处谈到佛性问题,七处者:一《方便品》明“诸佛智慧”即是佛性,因为佛性即是第一义空,第一空即是诸佛智慧;二《方便品》明“诸法实相”即是佛性;三《方便品》明“佛之知见”。《法华》云:“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佛知见即是佛性;四《方便品》明“诸法从本来”,此本指真如法界,真如法界即是佛性;五《比喻品》明“我等同入法性”;六《法师品》明“知佛性不远”;七《不轻菩萨授恶人记品》明“示诸众生皆有佛性”。并且在后半部《寿量品》中有三身之说,“观三种佛菩提,一者示现应佛菩提,二报佛,三法佛”。三身中法身、报身即是常住教义。由这些文可以说“法华”也是究竟法门,与“涅槃”齐等,亦为摄末归本法车仑,不应判为不义教。不了义者,谓隐覆实义的权巧方便之说,一般指小乘经和说权巧方便的大乘经教。
五、弹常住教
此破涅槃为常住教者,因为在三论宗看来,常与无常皆是对治法门,未是第一义谛。如四悉檀中,对治悉檀是方便法门,第一义悉檀才是真实义谛。在《涅槃经》中,总破八倒,破凡夫世间无常,妄认为常;世间是苦,妄认为乐;世间不净,倒认为净;凡夫无我,认为有我,这名为四倒,又破声闻人认为佛果也是无常、苦、无我、不净,为出世间四倒,合称八倒。因为凡夫以颠倒心,贪著世间,谓常乐我净,所以佛说无常苦无我不净等教以破之,而二乘人听说,又执著无常、苦、无我、不净为真实,佛于《涅槃经》中又说常乐我净以破之。所以说常说无常,皆是方便对治法门,如果要说涅槃实相,是体绝百非,理超四句,非无常非常。因为中道第一义谛非言语行相所能表达,故涅槃不可言是常或无常。今成实执涅槃为常住究竟,是只得涅槃之用门,未得涅槃之实体。所以还是丧失了《涅槃经》的最甚深旨趣,故今文破之。“常”谓永恒不变义,“无常”谓有生灭变化的,非永恒现象。佛说常是为了对治无常见,说无常是为了对治常见。所以说常与无常皆是对治法门,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没有达到空寂的涅槃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