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境,北依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贵池。山境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风景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
九华山,古属陵阳山区,号九子山。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曾由金陵上秋浦,更九子山名为九华”(《贵池县志》,清光绪重修本)。清人王琦考证,李白于天宝十三年(754)冬,应友人韦权舆、高霁的邀请, 聚会于九子山西麓的夏侯廻家,互相吟唱,其“妙有二分气,灵山开九华”,佳名杰句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天宝十四年,李白赠青阳友人韦仲堪“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又是一曲脍炙人口、名扬千古的九华绝唱。
九华山佛教兴学历史悠久, 早在1898年,华严学者月霞在九华山翠峰寺创办“华严大学”;1919年初,在东崖寺方丈容虚倡议下,成立了“江南九华佛学院”,开设课程有:佛学概论、贤首学、小乘佛学概论、佛教宗派源流、摄论以及国文、英文、文章作法、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艺术、体育等,历时17 年。1985年,九华山佛教协会举办僧伽培训班,学制一年,面向全省各地寺庙招生,经考试择优录取。学生毕业后大都回原地从事寺院管理工作。现九华山佛学院是在九华山僧伽培训班基础上,于1990年7月创办, 院址选在甘露寺。开设正科班一个、佛学研究班一个,并不定期地为全国各地举办寺院执事培训班,传授古汉语、哲学、医学、写作、英语、书法、梵贝等基础课和佛学概论、八宗概要、戒律、遗教三论、地藏经、三论贤义、佛教史等佛学理论课。截止1999年7月,共培养学生250多名,寺院执事近50名。
明清以来,九华山各大丛林经常开坛讲经,对僧徒进行佛法教育。讲经说法者既有本山高僧,也有礼请来的外地名僧。较有影响的讲经活动有:明未四高僧之一智旭于1637~1638年在芙蓉阁登坛演说《华严经》,并参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清朝国师玉琳、高僧兴斧、宝恒先后到九华开坛讲经,一时宗风大振;现、当代名僧普贯、了愿、大愿等讲经也颇有影响,尤其是1981年、1986年香港宝莲寺圣一法师、1986年四川昭觉寺清定法师演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十轮经》,历时月余,听众数百人,影响深远。
<b>外出参学</b> 一是僧尼个人自发外出云游,参访名山道场,请教各地得道高僧,以开阔眼界,提高佛学修养;二是佛教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僧尼到外地佛学院学习,提高其佛学和思想水平,造就佛学研究和寺院管理骨干。
九华山佛学院办学九年来,在院长仁德法师、首任副院长圣辉法师的具体指导下,始终坚持“教书育人、学修并重、戒定慧并举”的教学方针,实行严格的上殿、过堂、半月布萨诵戒制度,夏季进行“结夏安居”并不定期组织集体拜山、诵经等活动,经加强提高学的自身建设与素质,使“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短短的时间里,树立了良好的道风和学风,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倍受国内外佛教界的注目和赞赏。
九华山佛学院已毕业四届学僧和两期全国寺院执事进修班,共二百余人。毕业的学僧中,有的在全国各大寺庙中担任当家、监院等重要执事,有的已是各级佛协的中坚,也有的成为佛学院的骨干,及时缓解了佛教界僧才奇缺的状况,为佛教教育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目前,佛学院第五届学僧已到第三学期。佛学院自培师资,几年来已初见成效,现在拥有十几位品学兼优的青年法师执教和管理后勤工作,虽然他们都很年轻,但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是他们的特色,相信他们会成为佛教事业中兴的一支生力军。同时学院还聘请了不少佛学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定期来院讲学。学院另创办了《甘露》杂志,它不仅是学僧学修的园地和佛学院研究的论坛,更是九华山佛学院对外开放的窗口。
九华山佛学院院训:“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学院秉承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精神,来承担起“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