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学教育 >> 教內佛学教育 >>

净空法师佛教教育思想初探

分享到:
   记得约在1991年的时候,第一次在台南净宗学会听到净空法师(以下简称“法师”)在讲席当中提到: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所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并且说明佛教是一种教育。当时觉得非常惊讶,因为过去的印象,一直觉得佛教是“宗教”的一种,后来经过几年的了解与研究,才真正体会佛教的确是一种对宇宙人生智慧的“教育”。很多人把佛菩萨当“神明”来膜拜,甚至“神佛”不分,或认为“佛教”是迷信、消极和逃避现实,都是没有认清楚佛教。下面仅就佛教教学的目标、工具、科目、方法及佛法的实践,提出个人对净空法师佛教教育理念的粗浅看法。

一、佛教教学的目标
  法师对“佛教”的定义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所谓“九法界”是包括六道——天、人、阿修罗(三善道)及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的众生,以及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等,他们都是佛陀所“教育”的对象;此外,佛亦发愿生生世世要教化我们,使我们能够转凡成圣,化恶成善,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由此可知,佛教的教育乃是超越空间与时间的,不局限于地球,亦不仅限于一世。所以,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自称为“弟子”;佛陀与我们是“师生”关系,而非其他宗教的“父子”关系;“菩萨”则是我们的学长,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至于佛教教育的学位,博士学位是“佛”;硕士学位是“菩萨”;学士学位则是“阿罗汉”。
  总之,佛教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在教导众生获得在实际生活如何待人、处事、接物的智慧,是在变化众生气质,使众生得到幸福美满的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为华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因此,释迦牟尼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他的志愿就是要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帮助我们去除妄想、执着、分别,使我们的烦恼减少,并且活得自在、幸福、美满,进一步恢复自己本具的智慧、神通、德能与才艺。如此而已,并无任何迷信的色彩。

二、佛教教学的工具
  法师常举例说明佛教的教学经常是蕴含在佛教的各项艺术中,即佛教的教具包括经典、音乐、雕塑、佛像、建筑、供具及其他种种,希望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能学习佛法。但是很多人虽然信佛,却不了解其教育意涵,而使各项完善的佛教艺术或教学工具无法发挥其教育功能。
  举例来说,中国人讲孝道,供奉祖先;佛教讲师道,供佛像,是要我们看到祖先的神位、佛菩萨的塑像,就想到孝敬,见贤思齐。佛前供一杯水,是要看到这杯水,就想到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平等;佛前供花,代表修“善因”、修“六度万行”;供果是教我们看到水果时,就能想起佛的四种果德:“常、乐、我、净”;“灯”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工具(表法、,时时刻刻在提醒和教育我们,要学习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

三、佛教教学的科目
  法师常教导我们:在佛教教育制度中“佛菩萨”不是神明,而是我们修学的榜样。供养菩萨的意义,是提醒自己要能够见贤思齐,而不是把菩萨当神明看待,或祈求菩萨保佑。法师告诉我们中国有五大菩萨,代表佛法五大修学的科目,与人生关系至为密切。分述如下:
  (一)初入门:以“弥勒菩萨”为代表
  “弥勒菩萨”的塑像是中国传统寺庙一入山门,第一眼见到的菩萨,代表初学佛的资格与条件。笑囗常开、大肚能容的弥勒菩萨要教我们的就是“放下欲望,知足常乐”,并且学习大地,“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功夫。
  (二)孝敬门:以“地藏菩萨”为代表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内容是释迦牟尼佛讲述地藏菩萨以孝敬为根本所发的弘愿。中国有句话“百善孝为先”,法师经常开示我们:唯有孝敬才能开发我们自性无尽的宝藏。“净业三福”亦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列为第一,因为“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乃是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是人之善良本性的流露。孝敬做到究竟圆满,是超越时空,无始无终,是尽虚空遍法界,只有诸佛如来才可达到的境界,我们若能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心,来看待每一位众生,并将教敬做到究竟圆满,就是成佛了。
  (三)慈悲门:以“观音菩萨”代表
  “慈是予乐,悲是拔苦”,慈悲就是要为别人带来快乐,解决众生的烦恼痛苦,菩萨教化众生是完全出自内心的爱护,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我们若能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且了解所有众生与自己是一体,进一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了。
  (四)智慧门:以“文殊菩萨”为代表
  有了慈悲而没有智慧,往往会流于溺爱与感情用事,这种教育并不圆满,所以“文殊菩萨”所代表的教学科目,就是教导我们日常生活的智慧,使我们了解:“心随境转则苦,境随心转则乐”,要做到“境智相应”;去除妄想、执著、分别之心,达到“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的境界,虽面对宇宙万象,心却是如如不动的。培养“不是别人使我们烦恼痛苦,而是自己的修养不够”、“改变不了别人,就从改变自己做起”的生活信念,凡事学习看顺眼,不与人计较、起冲突或结恶缘,不让嗔念起现行,破坏自己的功德。更进一步让自己精进,学习以较高或较广的观点处理事情,也就是破除“我执”,当执着一分一分减少,快乐自在就会一分一分增加。
  (五)实践门:以“普贤菩萨”为代表
  “普贤法门”是代表实践圆满的法门,《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法师常强调“说一丈,不如行一尺”、“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亦即“实践”才是成就究竟圆满智慧的法门,也就是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都能够依照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精神去实践。

四、佛教教学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对于佛教教学的方法,法师常教导我们:佛法与世间法的教学不同,世间人作学问要像金字塔,是由博而精;佛法则不然,佛法像种树一样,先有根,有本,然后慢慢再长成枝叶花果。净空法师曾说:“佛教就像球一样,球面上无量的点,就好像法门无量之多。佛法教你求圆心。任何一点,只要直修都能达到圆心,不必找第二点、第三点”。佛法所求的是真心,心性明白了,全体都得到了,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其秘诀就是“专”,并且要持之以恒,也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功夫,这是法师告诉我们修学佛法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