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学教育 >> 教內佛学教育 >>

净空法师佛教教育思想初探(2)

分享到:

  法师常教导我们:一部经未读通,还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听这个好,听那个也好,反而无所适从。多听、多看、多烦恼;不听、不看、就没烦恼,所以初学者“一门深入”,也是断烦恼的法门啊!
  此外,古圣先贤并以其经验告诉我们:“简单就是妙法”,世出世间第一殊胜的法门,一定是非常简单、容易的。《无量寿经》所介绍的内容就是说明以一句“阿弥陀佛”圣号,能一生究竟成佛的道理,非常适合现代人的需要,并且符合时代的潮流。大势至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他教我们念佛的秘诀,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佛时没有怀疑,没有夹杂,一句接着一句不间断。如《弥陀疏钞云》:“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祗于一念”,极圆极顿,至简至易,只要肯念,成佛有余。
  在现今变迁快速的社会中,生活步调变得匆忙,幸好法师教我们一个符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便法门——“精要十念法”,每日九次称念十声佛号,每次念佛时间短,容易摄心,简单易行,并且九次念佛时间均衡分布于全日,从早至晚,佛念相继,将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若能确实执行,便有祛除杂染,澄净心念,凝聚心神的效果,久而久之,则气质心性将逐渐清净。是故一句“阿弥陀佛”是我们超越生死轮回之简单妙法,亦是日常生活中协助我们降伏贪、嗔、痴烦恼,时时刻刻充满法喜的无上妙方!

五、佛法的实践:“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
  法师教我们念经主要是藉由读经接受佛菩萨的教诲,并且“依教奉行”,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及行为,以经文作为日常生活的标竿。念《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在面前教导我们,经里的一切教训都要确实做到,读经才有真正的益处。法师曾在演讲中开示:每天早上念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与阿弥陀佛发同样的愿,晚上念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反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是否遵守佛的教导。如此就能心、愿、解、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以下举几个例子,说明法师教导我们,如何将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口、身、意就是我们的言语、行为与起心动念,口业有四: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就是教我们要诚实,不可以存心欺骗人,并且要“常思自己过,不说他人非”;此外,亦不挑拨是非、以讹传讹或散播谣言;不可以出言不逊,让别人听了难过;或说些好听的话,却是教人造恶业。身业有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就是学佛之人,一定要慈悲不杀,并且奉公守法,不投机取巧、不发生婚外情等不当行为。意业亦有三:不贪、不瞋、不痴。贪、瞋、痴称为“三毒烦恼”,是明心见性最严重的障碍,若能“善护意业,清净无染”,真心自然流露,智慧现前。世间人追求金钱财富、聪明智慧与健康长寿,常因不明了事实真相,不懂得追求的方法,而让贪、嗔、痴起现行,而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法师常开示我们金钱财富、聪明智慧与健康长寿都是果报,要想得到这个果报,一定要先修因,就是要先行“布施”,布施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布施的心意。例如家庭主妇为家人煮食三餐;上班者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将好的观念、佛法介绍给大家,都是布施。其差别就在一念心,念念为别人,就是菩萨行;念念为自己,就是凡夫。
  (二)“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把一切众生都看成自己”
  目前的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共存共荣,分工而合作的整体,由于社会上有各行各业的人(有情众生)从事各种工作,以及各种物质(无情众生)的存在与支持,吾人方能存在于世间。
  因此,法师常告诉我们对于社会每一个人,皆应随时存着知恩、感恩与报恩的心。如在待人方面,应有同理心,要能够推己及人,更积极去帮助别人,因为“使别人快乐,就是自己快乐”。任何人有优点,我们便向他学习,他便是我们的“法师”。他人若有缺点,我们以其为借镜,他便是我们的“戒师”;在处事方面,无论在公家或私人机关,便是“要把别人的业务,当成自己业务”,如此不仅可改善“代理人”的制度,亦可提升机关的服务效率,下决策时以“众生利益”为前提,就不会有错误的决策;在接物方面,可使我们扩大心胸,体会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万物与我皆为一体”的胸襟,随时珍惜各项社会资源,重视环境保育与永续生存的生态环境。
  这也就是学习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将众生与自己融为一体,自他不二,“把别人当成另一个自己”或“把一切众生看成是自己”,全心全力帮助别人,不求回报,只尽义务,不享权利。这种牺牲奉献的精神,实在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当努力效法与学习的!
  (三)“学做菩萨,法喜充满”
  法师常告诉我们,要以学做菩萨的精神来待人、处事、接物。一般人如果每天做相同而且辛苦的工作,一定会觉得很厌烦,好像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很多人常因此而苦恼。假如能将观念转变过来,就会做得非常快乐而自在。因为我们的苦恼是因为执着有“我”——如:“我”在做,“我”好辛苦,“我”为什么替他们做,“我”为什么不能得到应有的升迁……,愈想愈烦恼,愈想愈不快乐。若学菩萨道,发大誓愿要帮助、服务众生,他的想法和看法就不一样了。
  菩萨道之“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六个科目。吾人行菩萨道,第一要修“布施”;布施有财、法、无畏施三种。财施又分“内财”与“外财”,外财是指在外面赚钱,供养一家人,内财是用自己体力、时间与智慧为民众服务。“持戒”就是奉公守法,不取非分之财。若能每天有耐心的从事自己本身的工作,不疲不厌,就是“忍辱”。对自己的业务,每天要求改进,希望明天做得更好,就是“精进”。虽然每天做很多的事,心地能够随时保持清净,一尘不染,就是“禅定”。清净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满,即是“智慧”。
  法师常说,只要我们觉悟了,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可以学菩萨行,修菩萨道。举例而言,如果公务人员尽心尽力将工作做好了,即是公务人员的榜样,推展开来就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个社会、国家、世界,乃至于尽虚空遍法界,所谓“公门里好修行”,就是这个道理。吾人若能经常以“学做菩萨”、“力行菩萨道”的精神,多付出,少计较,渐渐将我执去掉,时时以服务社会,利益一切众生为前提,并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如此将随时法喜充满,欢喜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