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学教育 >> 教內佛学教育 >>

公共教育与佛教教育互助的关系

分享到:
    佛教教育有什么宝贵经验值得社会借鉴?立身于社会教育的净因法师受新加坡佛教福利协会之邀,于2007年6月24日,在演培老和尚纪念堂进行两场教育讲座,讲题为“和谐教育与和谐人生”和“公共教育与佛教教育互助的关系”。以下为后者的内容。

    净因法师先介绍早期学校的功能。他说在12世纪大学创立之前,宗教教育在社会上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不少著名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与宗教之间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宗教教育的特色基本上是遵循“教书先育人,育人德为先”的原则,即以获得正确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为导向,最终目标是培育有道德的人,其缺点是不太注重培养实用人才。

    法师认为“应试教育”是现在学校教育的特色,“考试”原本是审核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手段,全人教育才是目的,但现代人却把“考试”当作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这种“错把手段当目的”和急功近利的现象,使一般人对“成功” 产生了两个极端的误解。

    一般人对“成功”的误解:

    1. 事业成功的捷径是拼命工作赚很多钱,然后忽略或否认灵性的生命;

    2. 灵性成功的捷径是放弃娑婆世界,弃绝一切欲望,然后将所有时间精力奉献给灵性的成长。

    为了说明第一点(现代人重物质多于精神),净因法师问了现场观众几个佛教成语,请他们说出来源。现场听众对“头头是道”、“一尘不染”、“天女散花”、 “天花乱坠”等成语,都没有回答正确。

    除了对“成功”下错定义,一般人还对佛教产生误解,以为佛弟子一定是一贫如洗。净因法师列举佛教需要培养具备三大财富的人才,来说明“学佛”其实是从贫穷走向富裕。

    佛教人才需具备三大特质:

    1. 具备求生的能力(物质财富)

    2. 能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情感财富)

    3. 超越问题本身,追求卓越,赋予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精神财富)

    法师还说佛教教育融入公共教育,有助于实行“全人教育”。“全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心灵和谐、健康的人,而佛教教育在这方面累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值得社会借鉴。他认为应该成为一个培养学生人格素养,而非仅仅是知识技术的温床。学校应将学生教育成全人,而非半人。

    净因法师最后说明社会教育与佛教教育之间是彼此相互支持和相辅相成的。法师提醒社会人士,佛寺只是学佛人的训练班,真正的道场是在家里和办公室。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可以回到训练班(佛寺)充电,待养精蓄锐后,再回社会冲刺。

    净因法师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总监、博士生导师。以人间佛教为理念,随缘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