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学教育 >> 社会佛教教育 >>

网络时代的佛陀教育

分享到:

一、前言

  现代的知识份子,如果认同佛教的旨趣,有不少人把研习佛教经典看作是接受佛陀的教育,把身体力行佛陀的思想视为生命艺术的实践。这些不是出家人,他们在世间多半有家庭、事业;也不一定是居士,不一定做早晚课,不一定曾拜在师父的门下或是参加佛教的团体。他们是相当入世的,人数众多,中外皆有。本文谈佛陀教育,即以这群人为对象,所谈的不是制式的教育,而是近乎佛学的普及教育、社会教育、或是终身教育。
  推动这种佛陀教育的理想,须有三个支撑:其一是需要良好的传播管道,以使得佛教的文物典籍能无障碍的送到每一个人的手中;其二是需要提供良好的语文工具和协助,能让他们十分容易了解佛教的文物典籍;其三是要有方便的沟通管道解惑,并以使之能亲近大德、同道。这样子的环境,实在是前所未有。既然是前所未有,那么,徒言何益?这是因为,当国际网络(Internet)日益普及时,若我们有心于此,即可能实现上述的环境!这篇短文就是希望能说明这个道理。
  近五年来,中际网络和资讯科技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改变,这是很多人已体会到的事实。学者则一致认为,它正在改变我们的文化。时下的各种大众传播媒体,无日不刊载这类的报导,所以,本文不拟在国际网络和资讯科技的功能和效果上再作赘述。然而,为了解此变局,我们不得不问:造成这史无前例巨大变局的缘由是甚么?它究竟怎么变?变化有多大?变的有多快?会持续多久?什么时候会停止?如果不明白这些道理,不仅无法对未来作适切的规划,恐怕只得被时代的巨轮牵引着随波逐流了。简单直说,所有国际网络和资讯科技带来的变迁是源于两个源头:即沟通的改变和对知识处理的改变。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开始讨论。

二、沟通——文明的源头

  “没有沟通,就没有文明”这是无诤之论。到现在,还有一些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文明、生活环境就只能到那个水准。有了文字以后,人们的社会经历、知识才可以记录、讨论、反省、累积,慢慢地迈步往前,发展更高层次的文明。“教育是文明的基石”这也是大家所公认的,教育是推动文明进程的摇篮。事实上,教育可视为一有特定目标和特定内容的沟通。此所谈的佛陀教育,亦可如此观。
  沟通是文明不可或缺的必要机制,沟通的良窳直接影响文明的内涵。人际关系靠沟通建立,机关组织靠沟通而建构、运作,行业之间的依存也赖沟通维系。事实上,国家社会莫不依赖沟通而产生、而运作。明白了这个道理,则显而易见,当沟通改变了,所有受它影响的事务都会随之而起变化。所以,我们可以说:“沟通就象是文明的基因”。
  有学者说:“资讯科技就是沟通的科技”。资讯科技和国际网络提供的新沟通技术,对我们都已不再陌生。它不仅改变了人们沟通的观念、想法、做法、和效果,就连传统的语文表达系统也受到影响。例如,文章不再只是线性的,可以跳跃式的建构和阅读,大批的文献可以极容易的汇集、参照。更进一步,多媒体技术使得文字、语音、图像、音乐、动画融于一炉,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表达艺术。这些技术的运用,也就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我们文明的方向和趋势。有些学者认为,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儿童不仅改变了学习的行为,甚至怀疑会改变他们脑子里建构的知识网络。这是空前的巨变。
  佛教论及认知问题时,常称人为“能知”,也把人们已知道的和未来可能知道的所有事务,总称之为“所知”。所知中有知性的成份?也有感性、创意、和意志的成分。沟通时,所知一定要凭借能被察觉的物质形式表达出来,才能供人们辨识、沟通、保存、和作种种利用。所以,自古以来所知的表达,无论是知识性的还是艺术性的,无不依赖物质,也正因此,而受限于这些物质的性质和所发展出来的表达技术。为了讨论方便,让我们用“媒介”一词来指这种表达所知所用的物质以及相关的设备和技术。

三、媒介与知识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观察,媒介对所知的表达影响非常大,此影响进而决定了我们知识的获取、传承、和利用的情境、以及文艺的创作和传播。凡是出现一种新媒介时,必定引起知识和文艺的传播和拥有的改变,进而引发思想上的变迁、组织和社会的变迁,而产生新的文明。木简、石碑、纸、印刷术等等对文明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例子。近代化学感光物质的利用,引发了摄影、电影、刻版印刷、微缩影卷册、甚至促成微电子技术积体电路(如:记忆晶片和微处理机)的发明等,这样一连串的效应更是佳例。
  纵观古今所用过的媒介,除了电子媒介外,都是以消耗或破坏物质本身的方式来表达所知。因此,不仅要耗用物质,更要用去不少资源来达到目的。制成承载所知的产品,也会受制于媒介的物理性质,而有生产、储存、运输、分配等经济上的问题。在使用时,除要保养维护外,还要面临折旧、损耗、腐坏,甚至于遗失、灾害、被盗取、破坏等意外。因此,历来知识和艺术的传播,代价都十分昂贵,并且受经济法则的约束而无法摆脱商品化的箝制。是故虽有孔老夫子“有教无类”的气度,虽有“人类累积的知识应由全人类共同享用”的人权理想,但是在现实中是做不到的。所幸,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这种情况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机。
  电子媒介利用带电的粒子、电波、电磁、光电等材料的能量变化,或是能量平衡的状态来表达信息(所知)。因此,电子媒介只耗用少量的能(energy)而无物质损耗。通常,电能是最方便的能源,它能方便地转化为各种可见、可听的形式,来满足各种应用的需求。再者,能的消耗常常是可以补充、可复原的。这种能重复使用的性质,免除了物质的消耗,大大降低了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成本。尤有甚者,当电子媒介数位化后,所费更低,应用面更广,如虎添翼。
  数位化之前,各种电子设备依然受其技术规格的限制,有其适用的范畴,无法彼此相互为用。如在广播方面,调频和调幅的规格不同,即表达所知的形式互异,因而不能相容。VHS和Beta录影也是如此。一但技术规格决定了,机器做好了,便不可能追加或改变功能。象是广播就不便传送画面,电视只作单向沟通等,这些限制若要变更,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在现有的机器上无法更改。于是,我们须要拥有各式各样的机器,分别作不同的用途。然而,数位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没有一种传统媒介不能转变为数位形态,因此,它变成一种适用于任何形式来表达所知的媒介,而所用的主要设备也统一了——即电脑和网络。数位媒介是汇集所知的能手。目前的多媒体、超媒体,即利用数位媒介把传统各种语言文字、声音影像、图绘电影等媒介所表达的知识作整合、综合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