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港澳佛教 >> 综论 >>

香港佛教面面观(2)

分享到:

   翌年,港岛跑马地成立了“香港菩提”,在觉一、可仁、华庵法师的领导下,尽力传播天台教观。菩提场内与香港佛学会同样设有平民义学和佛典阅览室。1935年,张莲觉女士在跑马地山光道建立“东莲觉苑”。她把原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青山女子佛学院也移到此处。该院仍请霭亭法师继续住持,又增聘通一法师和潘慧凝、何尚德两位女士担任各课指导。这所女子学校与武昌女众佛学院(故址在武昌积玉桥附近胜鬘精舍内,现已不存)和汉口八敬学院抱同一宗旨。通一法师来东莲觉苑后,便将原主持的《人海灯》月刊也迁来香港。其后八年之间,这份刊物一直是香港佛教文化的代表,成为当时香港真正有活力的佛教刊物。以后由于日本侵略军战火快要蔓延到香港而停办,通一法师遂转南洋。同年夏天,芝峰法师(俗名石鸣珂,1901——1971)应佛学会的邀请,来港讲解《大方等如来藏经》。由于芝峰法师专精唯识、天台、律宗,当时被称为太虚门下“四大金刚”(大醒、法舫、法尊)之一,有一定影响。此次讲经每晚听众,座无虚席。冬天,全港宗教团体再度邀请太虚大师南下弘传佛教,并借利园佛学会址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有三千余人参加了这一盛会。其后,大师应各界之请,在佛学会上连续说法,给香港各界带来了很大影响。从此,香港佛教有了长足的发展。
   1936年,九龙的东华医院在港岛举行第一次“万善众缘水陆大法会”,特别邀请我国禅门高僧虚云老和尚主持。时虚老驻锡东莲觉苑,法会圆满后,应信众要求,继续说皈依三天。据《香港佛教》杂志前任主编澄真法师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寂静地带的山光道上,顿时车水马龙,成千上万的人涌来登记,弄得写登记皈依证的我们,手忙脚乱,不知所从。幸而灵机一动,把百家姓氏念出来安排次序……这是香港开埠以来,接受皈依人数最多的一次。”由于虚老渡港的因缘,再加上一些对禅宗特别有兴趣的佛教徒的助缘掀起了一阵禅宗学习势潮。于是天台、净土、禅宗、密宗及法相宗皆于香港次第展开,各种佛教团体亦相继建立。有拥有一万多会员的香港佛教联合会、僧伽联合会、世界佛教徒联谊会香港区会(会址设立在曼谷)等国际性佛教组织;东莲觉苑、佛教大光园、般若精舍、慈航精舍、志莲净苑等比丘尼组织;金刚乘佛学会、法相学会、法住学会、香港佛教真言宗男众、女众居士林等居士组织;还有明珠佛学社、三轮佛学会、香港佛教讲堂、光明讲堂、圆明讲堂等学术性的讲经组织;以及香港正觉莲社、香港莲社、菩提学会、普慧莲社等二百多个佛教团体。目前香港已有新建佛寺四百多座,出家二众三千余人以及约占香港总人数70%的在家男女居士,不论弘法、修行、文化,或佛教学院的教育上,均呈现多样性发展的趋势。

     三、桥梁阶段

   1949年,大陆来港的僧人很多,他们分别驻锡于融秋和尚的竹林寺、屯门的青山寺、沙田的西林寺、大屿山的宝莲寺等,尤其以住在东普陀寺的人数最多。1950年至1953年之间,已达三百人以上,其中比丘约八十人。这些僧侣中,有很多是大陆著名的法师或是名山大寺的住持。如精通英、日、梵、巴利等数种语言的法舫法师(1904——1951)、青岛湛山寺的天台巨匠倓虚法师(1875——1963)、奉化雪窦寺的印顺法师(1906—— )、协助倓虚大师开拓东北佛教的定西法师(1859——1962)、镇江金山寺的住持太沧和尚(1895——1968)等等。倓虚大师偕同青岛湛山寺的学僧一同迁来香港,在新界荃湾的九味半区办华南佛学院,坚持青岛湛山寺的僧伽教育基本精神,一直持续到1963年倓虚法师圆寂为止。大光法师、智镜法师、圣怀法师,以及美国美东佛教会会长乐渡法师等皆出自这所学院,它为香港佛教界培养出不少优秀的弘法人才。
   由于大陆很多著名的法师来港弘法,因此,给香港佛教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变化。同时两地佛教徒之间的亲密合作,起到了佛教界服务社会的桥梁作用。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发展社会教育,从佛教的立场创办一般的中小学校。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87年之间,佛教界所设立的包括幼稚园在内的中小学校乃至大专及研究所达73所之多,目前在校学生共约七、八万人。在这70多所学校中,最具佛教特色、历史最悠久,而且成绩最卓越的就是东莲觉社的宝觉中学与新界大埔的大光中学。这两所中学自1950年以来,都是由比丘尼主持的。宝觉中学的校长为觉岸尼师,曾留学于日本大正大学,大光中学的校长为创办人慈祥尼师(1912—— ),早年毕业于广州师范学校,曾创办大光义学,并任香港教育局委员。 宝觉中学为张莲觉女士创办, 最初称宝觉女子学校,1945年后改为小学和中学两部。 1966年以后,香港佛教界又增设四、 五所学校,其中由香港佛教联合会创办的有黄凤翔中学和大雄中学。在尔后的十多年间,该会又陆续创办了德善中学、筏可中学、慈航中学、叶纪南中学、沈香林中学、觉光法师中学、黄允畋中学、孔仙洲中学等9所。这些中学大都设备精良,师资充足。其他香港佛教团体所办的 11所小学,亦皆颇具规模,如1954年首届由胡文虎捐资创建的慈明小学,原校址位于车公庙附近,1982年迁圆州角新址,有16个课室,可容2000学生,新校舍楼高八层,设备最佳,每课室均设有洗手盘,更有大礼堂、美术室、特别活动室等。又如香港正觉莲社早年在粉岭办的佛教正觉学校,后在荃湾办的佛教何励峰纪念学校,以后又在上水彩园顿开办的佛教陈式宏学校,推行小学教育,在校生达2000人。1983年7月14 日三校同时举行首届毕业典礼。
   但上述都是一般社会性的学校,而不是以佛教教学为目的专门僧伽教育。纯佛教的学校除了东莲觉社女子佛学院和凌云寺佛学院之外,还有东普陀寺的佛教研究社,这是在二次大战以前办的三所,以后只成立了一所华南佛学院。1953年,鹿野苑创办了一所栖霞佛学院,但一年以后即停办。到1970年才再次出现一家佛教教育书院——能仁书院。这是现在香港唯一的一座佛教高等教育学府。这所书院是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在前任会长洗尘法师、名誉会长觉光法师及各位董事大力推动下创办的。此院大专部及预科班首先成立,采用一般的专科大学的建制,除佛教学科之外,还有社会学科课程。翌年,改名能仁学院,续办中学部,又设哲学研究所,办硕士班。1981年,续设中国文学研究所、办硕士班。1983年,哲学研究所增办博士班。1986年12月,该院大专部已届满14届毕业生、哲学研究所第5期毕业生。十余年间, 该院已完成整体的教育体系。1981年由永惺法师(1926—— )发起主办的菩提佛学院,是最近香港又一所僧伽学校,并于当年8月6日举行开学典礼,恭请天台硕德显明法师出任院长。院址设在荃湾三叠潭西方寺内,除讲授佛学外,并旁及各学科,分中学部、大专部、研究部,三部设施至为完备。学僧有来自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及香港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