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论著精华 >> 近期论文新见 >>

多重视野中的佛教与科学——蒋劲松

分享到:
 

二十世纪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也许就是佛教传到了西方。

——英国历史学家  阿尔诺德·汤因比

 

我们认为,对于亚洲哲学,尤其是对于佛教传统的再发现,乃是西方文化中的第二次"文艺复兴",它的冲击将会与在欧洲文艺复兴时对希腊思想的再发现同等重要。

 

——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神经生物学家  法兰西斯科·瓦莱拉

 

一、佛教是富有理性和科学精神的宗教

1、佛教是探索因果规律的宗教

佛教与其说是对于难以置信的教义的信仰,不如说是对于宇宙人生的因果规律的如实知见。佛教教义的核心就是缘起性空的原理。所谓缘起,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的存在都要依赖于各种相关因素的结合,这种相关因素的结合,就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是缘生缘灭。正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缘生缘灭的,都是变化无常的,一切的现象都是假有的、暂有的、幻有的。因此,佛教常被称之为空门,许多人因此而误以为佛教是消极厌世的,是不利于甚至是反对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但是佛教所说的空,是说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所以,佛教讲缘起性空,是著重于本质的分析,提醒人类不要变成虚幻的名利物欲的牺牲品,要看破现象的幻景,要放下对名利物欲的贪得无厌,并不是要否定现象的存在。相反,佛教反对一切否认因果联系的虚无主义。所以,佛教所说的事物本质的性空恰恰是要强调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联系。

在坚持以因果联系来分析一切现象的意义上,佛教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佛教和一般科学最主要的差别不过是,一般科学主要关注物质世界的因果规律,而佛教则更加关注人类的心灵;一般科学对于因果联系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现世,而佛教还要研究到跨越人的生死过程的三世因果。

2、佛教是无神论和理性的宗教

佛教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因果作用的产物,并没有任何凌驾于因果规律之上的造物主和主宰者。佛不过是这种真实存在的因果规律的发现者,"佛"的原义就是觉悟者。只要对宇宙人生的因果规律彻底觉悟,任何人都同样可以成为觉悟者,都可以成佛。就像科学的真理必须要在实践中核对总和运用一样,佛教作为宇宙人生因果规律的科学也同样要在实践中核对总和运用,这样其真理性才能得到证明,才能实现其救度众生离苦得乐的功能。

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他从来不宣称自己可以"代人赎罪",只是主张所有人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因为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是不承认能够主宰世界和人类的神灵,反对鬼神崇拜,绝非一般要求信徒向虚幻神灵顶礼膜拜的宗教可比,因此,可以说佛教是一种无神论的宗教。

3、佛教是积极进取的宗教

按照佛教的因果观,人的命运是由自己今生和前世的行为所决定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相信人既有的命运是过去行为的结果,而未来的命运又可以通过今天的努力来改造和把握,因此对于任何挫折和苦难,都不会怨天尤人,反而要更加努力地把握今天,所以说佛教的人生观是既高度达观,又积极进取的。

佛教对于佛陀的崇拜,是出于报恩的情怀,不是为了避祸致福。佛教认为,佛陀的愿力虽能藉著祈祷的心力感应而产生神迹,但起作用的主要还是祈祷者自己的行为,如果是自己的定业现前,纵然祈祷,佛陀也是无能相助。佛教相信由果报和修禅定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神通,但是佛教并不以为神通是万能的,在因果律的原则下,众生的生死祸福,都是出于善恶业力的自作自受,神通的功用虽大,却不可能破坏因果的律则。

二、佛教与科学的一致性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对于未来宇宙 宗教所期待的特征∶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更是基于对所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整体的体验而引发的宗教 意识。佛教正符合了这个描述。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

1、佛教与科学精神的一致性

正因为佛教的全部理论是建立在对宇宙人生的因果联系的如实认识基础上的,所以佛教的信仰是理性的。佛教从来都反对迷信,佛陀反对盲目崇拜权威,反对不加思考地接受任何理论,包括佛陀的言教也是如此。佛教认为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只是本具的智慧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只要能够开发智慧,人人皆可成佛。这样强调智慧、强调平等、强调理性的宗教,和科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不足为奇的。

 

尤其是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旨在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提倡要"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所以五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和内明是菩萨的必修课。其中除内明是佛教徒特有的"解脱"的学问外,因明即逻辑学,声明即语言学,医方明即医学,工巧明即各种工艺、技艺,全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因此,从大乘佛学的教义来看,佛教是要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佛教虽然认为科学不是最彻底最究竟的真理;但在实用的层次上,却并不否认科学的价值,相反还鼓励信徒研究科学。佛教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非但不会构成阻碍作用,相反还会有促进作用。

许多佛教徒在科学研究上还做出过非常杰出的贡献。例如,唐代高僧一行,不仅是真言宗阿阇黎和佛教著名的翻译家,而且是世界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清末佛教唯识学的复兴对中国近代科学思想的接引,更是居功至伟。以至于梁启超说:“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中国思想界首先就是通过佛教唯识学来理解近代科学的概念和理论的,以此来打破儒家思想的长期垄断地位,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

2、佛教与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的一致性

迄今为止,人们常常认为佛教与科学冲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佛教关于宇宙和生命的许多论断与现代科学似乎存在某些不一致的地方。随著当代科学,尤其是心智科学和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发现佛教和科学发展的最新趋势有非常值得关注的高度一致性。在当代西方,现代物理学与佛教的内在联系甚至已为科学界所接受。著名量子力学家大卫?鲍姆认为,西方传统世界观无法解释量子力学的新成就,只有强调整体性思想的东方佛教才能给量子力学的进一步突破提供空间。物理学家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中认为高能物理学中基本粒子相互转换和包含的事实,证实了佛教小大相融,芥子纳须弥的华严境界的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