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英国著名医学家约翰?艾克尔斯爵士在他的获奖论文中主张:"在人的身体内确实有非物质的心识、意识,或者叫做心力的自我这种东西隐藏著,在胚胎时期或极年幼时,这种'自我'就进入到人体内的大脑之中。它能操纵大脑的一切功用,就像人脑掌控电脑一样。人所拥有的这种无色、非物质的意识,可以指挥、控制属于血肉之躯的大脑,它能让大脑中的相关神经细胞从事在它指令指导下的具体工作。这样的非物质形态的'自我'或心识,在大脑死亡之后依然存在,并仍拥有生命活动的形态,而且可以永生不灭。"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仅仅以意识与大脑有某种关联这一理由,并不能将物质叫做意识。对于大脑的形成、意识的出现,心理学家尚未做出过最终解释。因此我们不能把心识的本性理解成其他的某种物质,心识应该具有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美国佛吉尼亚大学教授史蒂文生,经过长期研究,对能忆念前世的两千余人进行了调查,撰写了《能证明来世存在的二十事例》一书。1970年莫迪博士在大量严格的相关调查后,说:"我现在认为人死后还有一个东西留存了下来,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通过濒死体验的研究而让我坚信了这一观点。"
过去我们斥之为迷信和宗教教条的许多佛教观点,正在不断得到科学的证实,而在科学的这种突破过程中,佛教的洞见为科学家的探索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发和指导。
三、佛教与科学的互补性
科学给予我们周围世界的图像是非常欠缺的,它提供了大量的只叙述事实的资讯,将我们的一切经验都放置在一个严密的秩序之中,这个秩序固然宏伟,但它对于一切真正接近我们心灵、对我们真正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则是可怕地缄默。
——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薛定锷
随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柄既可以造福,又可以带来灾难的双刃剑,仅有科学技术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人们还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些方面,佛教有著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可以发挥其补偏救弊的作用。
1、佛教与道德教育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佛教的三世因果学说可以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良心的保证",脱俗超尘的出世情怀可以成为抚慰烦躁不安的现代心灵的清凉剂,而佛教丰富的修行方法则能为现代人提供切实可行的道德修养手段。
佛教在反对军备竞赛、核竞赛,反对恐怖主义活动,呼吁实现世界和平的影响更是功不可没。因为佛教超越具体党派、政治立场,所以常常能在政治、军事冲突中充当斡旋者的作用,推动事关全人类福祉事业的发展。
在生命伦理学上,佛教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对于日益猖獗的人体器官交易、代理母亲交易以及授予生命专利等伤害人类尊严、生命价值的行为,佛教都坚定地反对。
2、佛教与环保
深层生态学的首倡者,挪威奥斯陆大学奈斯教授,深受佛教的影响,突破人类中心论的束缚,提倡应把生态系统,把其他物种作为我们人类伦理关怀的物件。美国著名环境哲学家罗尔斯顿对佛教所包含的环境保护的思想资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例如佛教中因陀罗网的比喻,是对生态网路的极好描绘。而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思想,可以克服现代西方社会中盛行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保护生命中可以起到非常的作用。
当代佛教徒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运动,取得了突出的贡献。汉传佛教素食的优良传统,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放生历来是佛教徒的重要功德之一,更是积极救护生命的善举。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推崇简朴的消费观,这种"惜福"的思想与当代环保运动所推崇的"绿色消费"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利于减轻环境的生态压力。世界各地的佛教人士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中去,通过不同方式推展社会教育,培养群众保护环境、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的意识,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因此,佛教与当代科学不仅不相冲突,而是可以配合科学,与科学相互补充,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独特贡献的重要文化。相信在党的正确宗教政策领导下,在佛教四众弟子的努力之下,佛教一定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做出贡献,实现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理想。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