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论著精华 >> 近期著作新论 >>

李叔同著《禅里禅外》一书推荐

分享到:

                                

 

     本书收录有《弘一大师讲演录》、《弘一大师晚情集》以及弘一大师的众多讲演稿,并配以弘一大师的照片、画像、亲笔手书的格言、佛教造像等,让读者在领悟人生真谛、佛学思想的同时从多侧面、多角度领略一代文化巨人和佛学大师的风采,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禅语人生,拈花笑佛。
  以律学名家,戒行精严,缁素皈仰,溥海同饮者,当推弘一大师为第一人。
                                     --赵朴初
  佛终生说法,都是为救济众生,他正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
                                     --朱光潜
  他的出家,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原使然,而且都是希有的福德。
                                     --夏丐尊
  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丰子恺

内容简介佛终生说法,都是为救济众生,弘一大师正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出世入世名垂青史,俗家佛家皆为大家。
《禅理禅外悟人生》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真义。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本书还配有弘一大师的照片、画像、亲笔手书的格言、佛教造像等,让读者在领悟人生真谛、佛学思想的同时从多侧面、多角度领略一代文化巨人和佛学大师的风采。本书收录有《弘一大师讲演录》、《弘一大师晚情集》以及弘一大师的众多讲演稿,很多内容是第一次整理出版。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反映弘一大师人生境界、佛学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弘一大师平生注重实践,本书内容也要言不烦,其慈悲心怀,溢于言表,堪称启悟世人的经典巨著。

作者简介李叔同,法号弘一大师,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李叔同在留学日本期间加入同盟会,还在东京创立春柳社,主演茶花女。回国后执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授音乐、美术,1918年入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传唱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目录序言一 怀李叔同先生 
序言二 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弁言
序言三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序言四 弘一法师之出家
第一篇 执象而求
 1.佛法大意
 2.佛法十疑略释
 3.佛法宗派大概
 4.佛法学习初步
 5.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6.常随佛学
 7.切莫误解佛教
 8.受十善戒法
 9.受八十关斋戒法
 10.授三皈依大意
第二篇 咫尺千里
 1.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2.改习惯
 3.改过实验谈
 4.问答十章
 5.盗戒释相概略问答
 6.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7.敬三宝
 8.初发心者在家律要
 9.佛说无常经叙
 10.持非时食戒者应注意日中之时
第三篇 华枝春满
 1.南闽十年之梦影
 2.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
 3.征辨学律义八则
 4.律学要略
 5.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6.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7.净宗问辨
 8.净土法门大意
 9.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
 10.劝人听钟念佛文
第四篇 天心月圆
第五篇 君子之交
第六篇 地藏法门
第七篇 药师经析疑
第八篇 南山律在家备览

书摘第一篇 执象而求
  佛法大意
  我至贵地,可谓奇巧因缘。本拟住半月返厦。因变、住此,得与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自无此误会。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作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真精神所在,则常人谓佛教是迷信是消极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当。即谓佛教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谓佛法为世界一切哲学中最玄妙之哲学者,亦未为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