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性、客观性
二、三法印、四法印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三、缘起说
见缘起者见法,见法者见缘起
四、十二缘起
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愁恼种种苦生。
三世两重之因果
五、四谛说
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
八正道: 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六、实践修行论
三十七菩提分(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七、修行道——三学
戒、定、慧
八、神通奇迹——三明六通
三明:宿命智、天眼智、过尽智
六神通: 神足通、他心通、天耳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
九、般若智慧与无我之实践
无执着无我、无碍自在无我
十、佛教的特质
(一)佛教的合理性与迷信的排除
(二)尊重人格与否定阶级
(三)传统与改革
(四)佛教的世界性、普遍性
一、合理性、客观性
原始佛教系站在与一般外教全然不同的立场,考察宇宙与人生,主观与客观存在,因此,有三种特徵。第一在知性方面、有其合理性、客观性;第二在情意方面,有其伦理性、人性;第三在社会方面,有其世界性、普遍性、开放性。现依此特徵加以简介。
本来印度的宗教,是比其他地域的普通宗教,较为理智而以理论化为其特徵。世界一般的许多宗教,唯有信仰、戒律、仪礼的实践,而缺乏理论上的说明。然而在印度,不管任何哲学,皆以具有宗教意义之解脱苦恼为其最终目的,故所有宗教,均以其信仰实践之基础理论。不过,在这些理论中,有徒成为形而上学,而在实际上不能成为信仰理论的,亦有其理论不合理的,更有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等等,欠缺合理性与客观性的成分不少。反之,原始佛教排斥形而上学,只阐明有关世界人生现象之存在,而加以极合理、客观的考察。其理论中心即是所谓的“缘起论”。同时,成为缘起论之基础的[ 诸行无常] 、[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三法印,与加上[ 一切皆苦] 之四法印,以及缘起论之另一形态——四谛说,亦被视为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