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始佛教之整理法与本书之方针
一、研究资料之整理法
二、原始佛教及其问题
第二章 时势与佛教
一、时势概观
二、当时之一般思想界
甲 婆罗门教
乙 各种沙门团
丙 奥义书之思想
三、特论各沙门团之主张
四、原始佛教之地位及其特长
第三章 教理纲领
一、 佛陀之说教法及其考察法
佛陀之说相与教理问题
考察之对象
考察方法
二、正法中心主义
三、法之意义
四、法性
关于现象之法性
关于理想之法性
法性一与多
五、教法
六、法与人
第二篇 事实世界观(苦集二谛论)
第一章 世界的原理之因果观
一、当时之世界观
二、因缘论
三、因缘之类别
四、与外道说之比较
第二章 有情论概要
一、无我论
二、有情之组成要素
三、有情成立之动力因
四、有情之本质
五、当时之生命观与佛教之生命观
第三章 心理论
一、生命与心理活动
二、感觉机官
三、认识之过程
四、内心作用之概观
五、特殊心理及烦恼
第四章 业与轮回
一、佛教教理上轮回观之意义
二、死后相续之概观
三、特论业之本质
四、前生与后生际人格的关系
五、业与果之性质及其伦理的妥当性
六、有情之种类 附录 业说价值论
第五章 十二缘起论
一、绪言
二、当时之缘起观与十二因缘观
三、缘起支之数目
四、十二缘起之一般解释法
五、往观立场之解释
六、基於上述之还观的解释
七、分段解释之萌芽
第六章 存在之本质论
一、常识的倾向
二、观念论的倾向
三、无宇宙论的倾向
四、形而上学实在论的倾向
第七章 对于存在之价值判断及其根据
一、一切苦
二、苦观根据之无常无我
三、苦观根据之常乐我净
四、常乐我净心理的根据
第三篇 理想与其实现(灭道谛论)
第一章 修道论总说
一、修道之根本方针
二、当时之修道法与佛陀之修道法
三、不苦不乐之中道
四、修道者资格之四姓平等
五、道器之妇人观
六、在家与出家之道器
第二章 道德概论
甲 理论方面
一、道德于修道上之意义
二、奖励止恶行善之根据
乙 实际方面
三、家庭道德 家庭经济 家庭中各人之义务
四、社会道德
五、政道论 其一实际的政道 其二理想的政道
第三章 信徒之修道
一、为信徒之必要
二、为信徒之条件
三、信徒之境界
第四章 出家之修养法
甲 出家之意义暨关于修养德目之精神
一、正真出家与其动机
二、由于不真纯之动机而出家
三、戒律之精神
四、修道之品目及其精神
乙 实际之修道法
五、智情意及其修养法
六、特论禅定的修养
第五章 修道之进程与罗汉
一、过失与忏悔
二、得果与其本质(罗汉论)
三、罗汉之力用
第六章 涅槃论
一、二种涅槃
二、有馀涅槃
三、无馀涅槃之当体相
四、绝对法性之涅槃界与以后之思想
本书引用巴利经典之符号
D Dighanikaya (汉、长)
M Majjhimnnikaya (汉、中)
A Anguttaranikaya (汉、增)
S Samyuttanikaya (汉、增)
Vin.T.Vinaya text (汉、凡揭举律名者)
Milinda p.a.Milinda panha
Dh pada Dhammapada
Sutta n. Sutta nip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