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菩萨信仰 >> 综论 >>

菩萨道的经论介绍(2)

分享到:


  “境、行、果”的“境”,指观照、信解的对象,系就一切法审其善、恶、无记等三性,观察其有体无体、有为无为等。“行”,由观境而起信解的修行,即已知境界,则修习闻、思、修三慧,专致于五重唯识观。“果”,指因其修行而得的证果,谓有漏之修,能招感世间一切妙果;无漏之修,可永灭诸障,证得大菩提。

  六经指:《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传译)、《大乘阿毗达磨经》(未传译)、《楞伽经》、《厚严经》(未传译),一说为日照译的《大乘密严经》。十一论指:《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观所缘缘论》、《阿毗达磨集论》、《二十唯识论》、《辩中边论》、《分别瑜伽论》(未传译)。

  指得解脱证涅槃的三种法门。空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无相门,又称无想门。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无愿门,又作无作门、无欲门。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乃十种受持经典的方法行仪。书写:书写经、律、论,使其广为流通。供养:乃尊敬有经典或有佛塔之所在。施他:指为他人说正法,并施与经典而教化之。谛听:专注聆听他人读诵经文。披读:自开经典读诵。受持:指受纳教法,忆持不忘。开演:指为他人说教法,使其起信解。讽诵:指讽诵、宣扬经文,使他人产生喜悦。思惟:指思惟佛陀所说的法义。修习行:指修习佛陀所说之法。

  为大乘如来藏系经典中代表作之一。内容叙述胜鬘夫人对佛陀立十大誓愿、三大愿,并自说大乘一乘法门,阐释圣谛、法身、如来藏等。本经注释本甚多,现存有净影慧远的《胜鬘经义记》(缺下卷),吉藏的《胜鬘宝窟》,及日本圣德太子的《胜鬘经义疏》等。

  为真常唯心论系的重要论典。本论注疏不胜枚举,较著名者有隋代慧远的《起信论义疏》、新罗元晓的《起信论疏》、唐代法藏的《起信论义记》,三书合称为《起信论》三疏。本论为历来各宗所依的重要经论,三论宗的吉藏、天台宗的智顗亦对本论推崇备至。唐代时,元晓、法藏、澄观、宗密等华严家争相为本论作注疏。至湛然作《金錍论》,本论渐成为天台家造章疏时所必依用的经论。

  所谓“一心”,即指众生的如来藏(真如)心。盖一心能摄万法,万法皆为真如的显现。然此心有觉与不觉之分,故析为二门,觉者称为“心真如门”,不觉者称为“心生灭门”。由此一心的本体(具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等无差别相的性质)而言,称心真如门。由此一心的现象(具有生、灭、增、减等性质,为相对的差别相)而言,称心生灭门。心真如门为宇宙本体的觉性,心生灭门为宇宙现象之不觉性。此种一体二面之关系,即称为“一心二门”。然二门毕竟不一不二,犹海水与波浪,虽因风动而起波浪,然于海水的本性则不生变化,故海水与波浪两者为毕竟不二。所谓“三大”,指众生一心的本体、相状、作用广大无限,故称体大、相大、用大。体大,真如平等的法常恒不变,一切法不增不减,遍其体性。相大,真如的相状具足大智慧光明等无量功德。依如来藏之义,功德之相如恒沙无量,故称相大。用大,真如的作用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之因果。《大乘起信论》:“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系印度瑜伽行派的基本论书,亦为中国法相宗重要典籍。内容详述瑜伽行观法,主张客观对象乃人类根本心识的阿赖耶识所假现的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的观念,始能悟入中道,为研究小乘与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宝库。由于本论广释瑜伽师所依所行的十七地,故又称《十七地论》。全书分为五分:本地分,广说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乃本论之主体。又十七地之中,尤以“菩萨地”为重要。摄决择分,显扬十七地的深义。摄释分,解释诸经之仪则。摄异门分,阐释经中所有诸法的名义差别。摄事分,明释三藏之要义。

  “地”为阶梯之义,十七地即指从凡夫到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七个修行阶段,为瑜伽行派的瑜伽师所重。十七地是: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此说见于《瑜伽师地论》卷一至卷五十。

  菩萨种姓是指具有成佛可能性的众生,此类众生在久远劫中常修菩萨行,于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常勤修学,故有大势力,于未来劫中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因此,六根所现皆为菩萨相状,日常所行皆为六度四摄,此乃菩萨种姓所具有的殊胜。

  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着。本论系基于显教而阐说由凡夫趣证佛果所必须经历的修学次第,作者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依据噶当派祖师阿底峡《菩提道灯论》以下士道(人天乘)、中士道(二乘)、上士道(大乘),由浅入深,次第撰著而成。本论特色乃详述三士道中每一道次的修行方法,并强调下士道并非只求人天福报,中士道亦非只求了生脱死的涅槃解脱,此二者皆为进求上士道菩提道果而作准备,故是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综贯成佛的菩提道次第。另外,作者为广传此论,省去诸所引教证部分,精简概括要义而成《菩提道次第略论》,相对于《略论》本,则本论又称为《广论》。本论在西藏盛极一时,并辗转流传于西康、甘肃、青海、蒙古等地,中国汉地则由法尊法师于一九三五年翻译完成,始刊行流通,渐为中国佛教所知。印顺长老的《成佛之道》一书所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修行历程方法,即参考本论三士道修行次第而成。

  为我国华严宗所依经典。系如来成道后的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的自内证法门。此一华严经教乃教法中的根本法车仑,内容记述佛陀的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妙旨。本经译本有三种:《六十华严》,凡六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八十华严》,凡八十卷,唐代实叉难陀译,为华严宗最主要经典;《四十华严》,凡四十卷,唐代般若译,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为新旧两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之别译,内容记述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五善知识(或谓五十三参)而成就普贤的行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