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关怀 >> 道德教化 >>

道德教化

分享到:

   从本质上说,教化是道德真正的存在方式。如果道德理论不能影响人的心意态度、情感归依、意志品质和行为倾向,那么,它就只能是天下虚文。道德教化正是在善的伦理价值层面上,把人从人的本性状态提升到人性状态的工作。人的本性(human nature)是与生俱来、自然而然的,而人性(humanity)则是人成为的特质。人不是天生就成为了人应成为的样子,所以,人需要教化。

 人有生命就有自然本性,教化就是对人的本性进行教化。在人的本性状态,人有欲望、情感、意志和理智能力等先天素质,但其活动主要是感性冲动,理智在此时是为感性冲动服务的,没有内省,只有专注于一己欲望满足的意志。对这种个别性的自然本性进行教化,需要用普遍性的规范来约束、导引。这种普遍性的规范就是待教化的个体所要面对的异在者。教化,就是要让个体占有这些异在者并消化而成为自己精神素质的养料。这样,人的自然本性将获得一种深刻的转变。

 道德教化的异在者是习俗风尚、仪范制度、伦理规范、道德精神等,它们的特点是普遍性。因为本质上它们是为规范、教化人群而制订的,所以它们是可普遍化的。我们可以分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素质中不但有感性冲动,个别性意志,还有理智能力(这一点把人和动物从先天素质上区别开了),理智的特点是能够认识普遍物。通过理智能力,人的本性可以同普遍的伦理性的东西连接,互动起来,这使教化具备了基础和可能性。

 道德要以生命为基础,生命须由道德来提升。伦理道德的普遍性不是与生命相反,而是建立在尊重生命和对生命价值的创造的基础之上的。普遍性的伦理规范对本性状态的感性冲动和个别性的意志确为一种约束,但约束不是压制,而是导引,使之摆脱混沌无知的状态,引导生命达到人所可能达到的高度:有人格尊严而又生活幸福。这一点也正是普遍的伦理规范所体现的伟大的人道情怀,其使命是使人文明化。这正是一种普遍性的情感,它可以对人的本性状态的一己私情进行“以情化情”的工作。理智还不足以教化情感,只有情感化了的理智或理智化了的情感才能感动人的善良之心,使人不知不觉地涵融于其中,以前意志的个别性的坚硬外壳被融化了,而成了有健全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的个体。

 伦理是人伦之理,就是人与人之间有善的价值特征的规则和道理。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内在要求和健全秩序在人际关系上的反映,对个体的生活有一种规范作用。个体的教化就是要接受它的规范,这将使个体获得一种社会性的胸襟和识见,从个别性提升到普遍性。道德是个体禀受人伦之理,涵化于己而成德。黑格尔说:“伦理性的东西,如果在本性所规定的个人性格中得到反映,就是德。”(《法哲学原理》,中译本,第168页)德性就是伦理的普遍精神与个人的本性相融洽,相化通,成为一个人的性格中的新质。在这个意义上,德性就是人的“第二天性”。受到道德教化的人去除了自己本性中盲目的、狭隘的成分,而变得富有理性。这就把人从本性状态提升到了人性状态。人性就是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健全秩序相符合的个人性格、素质、理性识见和反思精神等的总和。它有其伦理学涵义:人的精神应该与社会生活处于一种良性互动状态,对社会物质生产的未来趋势始终抱有一种理性警觉,对人类社会的命运和未来负起道义上的责任所以,人性应该成为衡量个人和人类发展的道德尺度。在教化中,要保证教化的异在者如风俗礼仪、伦理规范、道德精神等等都合乎人性的尺度,这要诉诸人类的理性共识和道识良知。我们看到,人类现时代的对象化能力已经如此之强大,以致我们对自己的创造物已经呈现难以控制的趋势,我们的创造物反而在损害我们自己:环境污染、核威胁、人际冷淡、高度紧张焦虑、商品拜物教、追求感官刺激等。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教化应该以道义和仁爱的力量来努力对人类生活和创造活动灌注一种人文关切,消除我们自己的创造物对我们造成的危害。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自己的创造物中认出自己的人性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