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事务管理 >> 理论探讨 >>

佛教管理学初探(2)

分享到:

综上可见,佛教管理学的本质是多方面的,它除了具有一般管理学的本质外,还具有自己的特质。而这是由佛教的基本思想理论所决定的。我们认为,佛教管理学的实质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它是一种开导性思维。佛教以其精密的义理思想说教,强调了人及其思想的重要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开导性思维方式,它可以让人们如实地认识现实并超越它。因而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维方式与管理理念。二、它是一种实践指南。佛教不但从义理上给人们提出了超越现实的根本目标,更主要的是他给人们提供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实际可操作的方法与途径,并鼓励人们努力去实践它。佛教强调实践,并主张人们在实践中必须严格遵循佛教的精神与规约。在这里,佛教把实践尤其是伦理、道德实践升提到相当的高度。这也是管理中一种重要实践方式。


总之,佛教管理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想实践,是针对某些政治、经济、文化的管理目标而制定的道德政策。它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个指南,它需要在实践中总结与发展。现代佛教管理思想在一些国家以及企业的管理中的成功运用已说明了这一点。


三、佛教管理学的要素

 

与传统管理学一样,佛教管理学同样强调了人的中心地位。在传统管理学中管理学家们总是从对人性的分析入手,进行一种"人性假设",如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理论,并以此作为自己管理学理论建立的基础。他们的假设都对人进行了某种抽象,片面地强调了人的共性,忽略了人的个性,强调了人的外在表现,而未对人之所以如此未作深究。它们随社会的发展必然显露出其不足,这从经济人、社会人假设到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假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模式和理论的发展与替代可以明显地发现这一点。这也显示出传统管理理论的不完善。


佛教管理学也对人及其本性作了如实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拓宽与发展了传统管理学。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佛教管理学对人作了细致而真实的分析。在佛教看来,人就是人,人性本净,但由于受无明之覆,贪、嗔、痴三毒之染,再加上外缘之攀援,才有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欲求。佛教对人欲的产生的分析是详尽且合理的,这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都有论述。并且佛教认为这些欲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可以对治与去除的。这样,佛教把人在人性假设中被剥夺的一些东西归还给人,将人具体化、实在化。同时由于佛教不但分析了人的外在表征,而且探究了之所以如此的内在根源及其发展趋向,强调了人的如实人性与动态人性,因而在其人性理论的架构上更为全面、真实、契世。


第二,佛教管理学不仅把管理作为一种控制,更把它作为一种教化或教育。它强调的是人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它试图把通过法治、经济等手段对人的外在的生理控制转化为岗位在的心理控制。它没有排斥外在控制,但它更注重于外在向内在的转化过程。因而佛教管理学是一种动态管理,其管理的重心落在了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领域,进一步提升了人的自主意识。


第三,佛教管理学进一步强调了人自身的力量,强调了这样一种信念,即相信人自己有力量、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并可以通过自心的变化,改变其工作、生活的组织与环境。因而佛教管理学更注重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素质培养,通过具体的个人的心地改变,来改变整个的组织环境。


第四,佛教管理学在人行为方式和问题的解决方面,强调的是人的内在悟性和中庸;在具体行为的外在表现上更是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因而在其管理决策的制定和具体实施方面更能统筹兼顾,避免偏颇和极端。

第五,佛教管理学在各种关系的协调上更注重于平等与和谐。它把一切存在物提升到与人同等的地位,从面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发展。


总而言之,佛教管理学通过重新将道德因素引入管理学,将佛教思想尤其是其思维方式引入管理理念和实践,为所有管理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理论研讨范畴。它不但有利于管理学本身的发展,而且在管理实践中,对于现代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的提高,更是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它将对整个人类和其生存环境的和平共处与协调发展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