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台湾佛教 >> 寺院 >>

清朝台湾寺院的兴建

分享到: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清朝领有台湾,第二年四月,将承天府更名为台湾府,府下分设台湾、凤山及诸罗三县,藉资统辖。另在澎湖设置巡检司(视察司),自此,台澎均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厦门道。清朝订下这样的新政策来统治台湾,佛教也随着逐渐传播开来。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南名士李茂春的隐居之所梦蝶园改为法华寺,当时的知事蒋毓英就将梦蝶园后面的两甲多空地(每甲约九千九百平方公尺)捐给这座寺院。

   之后,在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左营守备官孟太志捐款兴建黄檗寺,就这样,各地陆续盖了许多寺院。刘枝万的论文〈清代台湾之寺庙〉中指出︰有清一代,台湾境内建了纯佛教寺院约一0二座。斋教(在家佛教的一种)所设的斋堂(等于寺院)似乎尚不包括在内。一0二座寺院中,多以观音寺(或观音宫、观音庙、观音亭等名称)为其名称,约有五十五座以上。这种情况充分反映着当时台湾的观音信仰是如何地盛行,这可能是因为能够急速地实现民众现世利益愿望的是观音,所以观音信仰会如此迅速地普及。

   综观台湾的寺院,即可对当时观音信仰之盛一目了然,而且多数寺庙是向里(乡)民或地方上的士绅募捐而建成的。观音信仰的普遍,显示着当时社会心理之所趋,在于寻求苦难的解脱,也反映着大多数人心里的不安,观音信仰实乃他们精神之所依。依上述的情况看来,也意味着当时佛教信仰已普及到全台湾各地了。除了前述的观音寺之外,现特列出几座颇具影响力的寺院于下。这些寺院正是后来台湾佛教的中心,时至今日,仍然不可忽视其重要性。首先还是从台南先开始。

   (1)开元寺

   此寺建于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当初叫做海会寺,据高拱干《台湾府志》的记载,此寺的建地原为郑成功的别馆。台湾隶属于清朝后,总镇王化行与台厦道王效宗将郑氏别馆改建为寺,命名为海会寺。今根据其后史书的记录,添加下列三项变革的经过︰1750年(乾隆十五年),巡道书成迁寺至此地,改名为榴禅;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蒋元枢提倡改建,陈朝梁负责施工;1796年(嘉庆元年),提督哈当阿予以改建之,同时改寺名为海靖,后亦称开元寺。据说开元这个寺名很可能是嘉庆年间大改建时所定,此寺至今仍为台湾最大的古刹。

   (2)竹溪寺

   若以寺基之始而言,这乃是台湾最古的寺院,此事已在前述。但若依王必昌的《台湾县志》(1752,乾隆十七年)所云,则此竹溪寺系建于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此外,尚有建于1683年之说(请参照《台湾一统志》及《台湾通史》)。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地方人士蔡和生曾加以重修,1796年(嘉庆元年),再由黄钟岳及吴邦杰重加修筑,遂具现在之规模。

   (3)法华寺

以前名为梦蝶园,郑成功时代,漳州人李茂春曾隐居于此,过了一段悠游自适的生活。高拱干曾记载当时的情况说︰漳人李茂春寓此,筑茅斋以寄放浪之情,其扁(匾)书梦蝶,后以陶瓦之名易之。清流、修筑,日增胜况,后改为准提庵。后来重修时改称法华寺。

   上述三寺,是台湾最古的寺院。如果说佛教的中心是在寺院,那么,这三座寺院可说是清初至民初,全台湾佛教的大本营。

   (4)元兴寺

   此寺从前属于凤山县,《凤山县志》云︰寺在县城南鼓山麓,乾隆八年(1743),由住僧所募建,寺负山面海,门前有小港。茂密林园环之,竹林花果之数甚盛,登曲径仰则绝顶,俯则望大海,为近邑名胜之地。寺田有数甲。

   此寺目前隶属于高雄市,位于鼓山岩下。在台湾南部的寺院来说,是最具影响力的寺院之一,每日香火不绝。

   (5)超峰寺

   连横《台湾通史》上说︰超峰寺在县辖嘉祥外里岗山之上,旧志以岗山树色为邑八景之一。雍正间有僧绍光者终茅于此。乾隆二十八年知府蒋允焄乃建为寺。当时的寺名叫观音亭或观音寺(例如范咸的《台湾府志》称为超峰石观音亭,卢德嘉的《凤山县来访册》则称为观音寺)。

   (6)碧云寺与大仙寺

   碧云寺在台南县关子岭,一般称为火山,与邻近的大仙寺并称为台南县内的二大名刹。对于这两寺,《台湾通史》上有简单的说明︰碧云寺在县辖哆啰啯堡之火山,康熙十四年,僧参彻自福建来,住锡龙湖岩,偶至此地,以其山林之佳,遂辟茅结庐,奉龙湖岩之佛祀之,朝夕诵经,持戒甚固。附近庄人乃谋建,寺曰大仙岩,嗣命其徒鹤龄居之,又建一寺于玉案山之腹,后祀如来而前奉延平郡王神位。乾隆五十五年二月,参彻殁,遂葬于寺前,建浮屠。五十六年,邑人洪志商募修,嘉庆二十四年子爵王得禄重修。

   由这些说明来看,现在的大仙寺正是当时的大仙岩,碧云寺是建在玉案山腹的另一寺。照文章推察,大仙岩与碧云寺是一对姊妹寺。这是附近的村民为了参彻而前后建立的两座寺院。

   (7)龙山寺︰台湾全境共有三座龙山寺(台南另有一寺亦名龙山寺,但因规模很小,不算在内)。三座龙山寺的第一座在鹿港,第二座在台北,第三座在淡水。台北的龙山寺是目前北部著名的古刹,已成为一般观光客必访之名胜。可是在清朝时代,鹿港的龙山寺远比台北的有名,因为当时台南和鹿港是两个繁荣的港口,其次隆盛的则是淡水的龙山寺。不过,现在前面这两座都比不过台北的龙山寺。

   鹿港的龙山寺开发较早,也因此现在已没有足够的文献来察知建寺的时期,不过碑文上记有重建的日期,那是在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此寺是由福建泉州人共同筹建的。台北的龙山寺建于1738年(乾隆三年),可是在1815年时全毁,只剩佛座,在1867年(同治六年)才又重建。至于淡水的龙山寺,《台湾通史》云︰在县辖沪尾街,乾隆间建,规模颇大。光绪十二年巡抚刘铭传奏请赐匾,御书慈航普度四字悬于寺中,今存。

   台北的《龙山寺寺志》(题为《艋舺龙山寺全志》)中,有一段记载,大意是说︰本寺所奉乃三邑(指福建之漳、泉、晋三地)人士所信仰的观音佛祖之分灵,移自泉州府晋江县安海乡龙山寺而来。

   其他二寺也一样,都是由三邑之人请来晋江龙山寺观音佛祖的分灵,建立龙山寺加以祭祀。由此也可证明,此三寺所在地的人,都是由中国本土的福建移民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