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台湾佛教 >> 寺院 >>

明善寺

分享到:

台湾,台湾明善寺

明善寺
  (南投县竹山镇)
  明善寺之由来及其筹建经过
  明善寺之前身,原为龙华派之养善,关于养善堂之历史,根据南投县文献委员会所编:“南投文献丛辑”第九册记载,该堂创建于清朝乾隆初年,原由先天派斋友某某与其主要信徒数人相议,于后埔仔盖一小庵,取名养善堂,然因堂址距离竹山市区稍远,信徒往来殊多不便,咸丰五年(一八五五)元月,经信徒会议:遂将堂址迁至竹山市区今址(竹山镇竹山里竹山路27号)。
  当迁址之时,有陈次仁赠送“身心圆妙”匾额,现仍保持。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六月,由林圮埔绅商魏盛谷、陈昌一、游其茂等人倡议,劝募集资千元,重建新堂。自是年八月兴工,至十二月竣工。
  然以经费不裕,建筑简陋,堂貌甚小,迨至光绪三十年(一九0五年;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历经风雨剥蚀,荒芜倾圯,不堪使用。光绪三十四年(一九0八年;明治四十一年),由管理人魏林科之倡导,向斋友信徒发动募款,得资二千六百元。予以全盘改建,自是年八月开工,至宣统六年(一九0九年)三月完工。砖造木架平房,中间一殿,两侧配以厢房,建地五六十坪,规模不大,以迄于今。
  本堂初为先天派斋友所建,未几先天派势力渐衰,而龙华派势力强盛,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左右,本堂遂依附龙华派,不久,被龙华派吸收,正式成为龙华派之一员。又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中日八年抗战兴起,日本军阀为清除台湾同胞民族意识,在高喊“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声中,禁止民间一般宗教活动,本堂为谋能以续存,遂不得不托庇隶属日本净土宗名下,易名为“净土宗联络布教所”。民国三十四年,台湾光复,又恢复原名。
  本堂原为一地方性之斋堂,缺少正统宗教之信仰及其制度,殿中所供奉者,除本尊观世音菩萨及释迦佛之外,其他文昌帝君,岳飞元帅,福德正神等,均予供奉。从其所供奉者观之,实为中国民间兴起之神佛不分之宗教组织。每年法会,为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以及四月初八、十二月初八,参加者多为当地及附近村里之信徒。
  本堂自后埔仔迁至竹山之后,得魏盛谷等之护持,魏氏并捐献其私有土地一甲八分与本堂,以每年土地生产所得,作为本堂之经常费用,其首任管理人,即为魏氏之子魏林科,唯任期年月不详,次任管理人为魏林科之侄魏鸿绵氏。鸿绵于民国三十八年七用二十七日去世,复由其子魏呈辉继任。民国五十年十一月一日,虽绅信徒会议,选举魏金声为管理人,然无实际执掌堂务。一切尚由魏呈辉管理。原属本堂所有之土地,因管理疏忽,一部份为百姓租用,或被附近居民占用,或被国有财产局收为国有,纠纷时起。
  自光绪三十四年本堂重建,至民国五十八年,已历五十余年,年久失修,乏人照顾,左厢房业经倒塌,危及正殿,民国五十九年三月十九日,召开信徒大会,会中决定,礼请德山寺玄清、达超法师接管本堂。并由本堂具文呈请政府,准予出售土地,重建殿宇;原管理人魏呈辉亦提出辞呈,辞去管理人职务。然德山寺玄清、达超法师一时未便接管,遂道搁置。
  抗战胜利以后,德山寺向竹山镇公所购得明照寺一所(原为日本佛教布教所),创办培真托儿所,位在埔头,房屋破旧,唯土地有四百坪,该寺将拆除重建。本堂信徒,复推代表与玄清、达超法师洽商。二法师建议明照寺与本堂合并重建,更名为“明善寺”,建于本堂原址。其时本堂向政府呈请出售土地,业获批准。因缘成熟,遂得玄清、达超法师允予接管。民国六十一年五月十四日(农历四月初二日)上午,就本堂佛殿举行移交典礼,到有本堂信徒代表魏林宗先生,及地方里长张锦昌先生等十余人见证,本堂并将所有证件及收支帐目全部交出,完成一切法定转移手续。
  玄清、达超法师接管之后,立即著手规划重建工作,先于五月十八日将佛殿中供奉之佛菩萨像,请至明照寺供奉,其他神像,请至其他相关庙宇供奉。五月二十二日开始拆除殿宇,整理建筑基地,原属本堂之土地,被附近居民占用者,则另外购地与之交换收回,已被其建成房屋者,则照价收购拆除。六月八日,完成明照寺与本堂合并手续,由原有信徒代表二十人增至四十五人,并推选重建及处理委员九人,达超法师为九人中当然委员之一,总管一切事务。
  本寺于民国六十一年十二月六日(农历十一月初一日)破土兴工,预定二年完成,六十二年下半年,中东以阿战争,阿拉伯国家实行石油禁运,造成世界能源危机,各国通货膨胀,我国亦不例外,建筑器材及人工工资,陡涨一倍,本寺因经费筹措不及,不得不半途停工,直至六十三年春初,始将屋顶灌好,完成初步骨架工程,并将培真托儿所迁来上课。其后由于经费关系,工程时作时停,拖延甚久,六十五年秋初,始将全部工程完成。则距六十一年兴工之时,已历四年矣。
  本寺为一钢骨混凝土之宫殿式建筑,楼高三层,每层建地一百二十余坪,上盖绿色琉璃瓦,为竹山市区建筑物中之最高者,其全部工程费用,及收购附近居民所占用之土地等,共用五百余万元。经费之来源,计有三途,1.养善堂呈请政府出售部份土地所得,计有一百二十三万元;2.出售明照寺四百坪土地,计得二百余万元;3.各地信徒捐助,计约一百万元。此外,向竹山合会与农会贷款三十余万元,及信徒无息贷款者若干万元。
  本寺之实际负责人达超法师,伪筹建本寺,奔波辛劳,民国六十三年,不幸,积劳成疾,于民国六十四仲冬圆寂,因其病故,影响本寺工程进行至钜。本寺今虽竣工,而实际负责之功劳主人,业已凋零,兹为记述明善寺之由来及其筹建经过,不能不顺为记之,以志纪念。\r
  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国历十二月三十日记
  竹山镇明善寺附设培真幼稚园简介
  光阴荏苒,培真创校至今转眼已历三十二个寒暑。培真以慈悲之精神从事教育扎根的工作,滋润每位学子,让他们充满著爱与快乐。如今有许\多幼苗都已往上开花结果,普受各方的肯定与赞赏,这一切皆是我们教职员的努力及家长全力支持与配合的成果。
  回想本园先董事长上玄下清大德与先住持上达下超大德,有鉴于竹山地方人口骤增,由农业转变为工商业社会,职业妇女日增;本著宗教热诚及响应政府鼓励私人兴办社会福利事业之宗旨,于民国53年8月创办了“培真托儿所”。67年9月因需要更宽广的幼儿活动空闲,并提高幼教师资,故斥资兴建现址园地,同时向政府申请幼稚园设立。至民国68年冬“培真幼稚园”终于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