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佛禪院
住在基隆市中正公園山頂的「大佛禪院」,以高七十四台尺的觀音佛像聞名,也許是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總覺此院的觀光盛名超過佛院本身清修弘法。也許\是這種想法,使找吏無緣與這裡的僧人對語,一解禪機。
未能與寺中僧人對話雖為一大憾事,但是,既來之,則安之,正可以「觀光」的心情,好整以暇的「研究」聞名遐邇的「大佛禪院」。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道不虛行,遇緣即應。
「大禪院」的前身,原為仁愛區文安里新民莊四十五號的「佛教講堂」,此一講堂於民國卅九年籌建,近年來受都市發展的影響,環境日蹙,不宜於弘法與清修。至五十五年,魯洙居士介紹中正公園山頂有地可作道場,於是與李執中居士、大覺寺監院知定法師、勘輿家胡玉書老先生及「大佛禪院」住持普觀法師等人登山勘察。
該地原為一片荒山野嶺,但登高遠眺,全市風光,一覽無遺,海港船牆,如在膝下,令人心胸開朗,頓起超然之感。於是,由建築師陳棟財、陳清霖兄弟精心設計藍圖後,由市府應允撥地使用,於五十六年九月由當時市長蘇德良主持破土開工,五十七年九月成立財團法人組織,五十八年十月卅日,歷時兩年餘的觀世音大佛像,終於開光揭幕。六十三年增建琉璃寶殿,二年後完工,更增壯觀。
由青年藝術家李治輔造模的觀音佛像,慈藹的屹立在中正公園山頂,引航著基隆港口來來往往的船隻,讓來往各國的商賈旅人心靈得到慰藉。而佛像旁的兩隻大石獅,不僅隨從觀音菩薩,也護衛著芸芸眾生,令人不敢造次。由山頂往下望,車來車往,船進船出,生活在觀音大士的庇祐下,真是種難言的幸福。
外表的觀音佛像慈祥和藹,登入「平安門」,深入菩薩「內心」更能一窺堂奧。
觀音佛像內部共分五層,第一層供奉著羅漢像、阿彌陀佛、觀世音、勢至菩薩、眾生像,以及象徵一帆風順、萬紫嫣紅的浮雕,第二層則供奉著觀世音菩薩的各種身形,如古燈觀世音、如意觀世音、蓮花觀世音、救苦救難觀世音、鯉魚觀世音、龍頭觀世音及賜福觀世音等像。
再往上,則是觀世音救眾生渡苦海、觀世音菩薩雲遊四海救世講經傳法、觀世菩薩獻手獻眼醫父王之病等像,四週並佈滿了蓮花,猶如觀世音菩薩正在左右。
再上十五級陡峭的階梯,來到第四樓,內壁上雕塑著雲霄上一0八隻羅漢奉拜菩薩降世圖,及觀世音菩薩降世飛天仙女送行像。
最高一層,則有觀世音菩薩施佛法救世、觀世音得道佛身現化千手千眼法相及三聖像,在這裡,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表露無遺,令煩躁易動的心境也為之安定。從這一層俯瞰全市,一切動靜盡收眼底,頗有登高望遠、遺世獨立之樂。
進入圓通寶殿,內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莊嚴的氣氛,令人為之肅然起敬,不覺放輕了腳步,深怕擾亂了那一分寧靜;「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佛智、佛慧……」,正在觀看著堂內擺設時,進來了一群東洋觀光客,一時寶殿人聲四起,鎂光燈此起彼落,旋即,又恢復了原有的平靜,而菩薩慈眉依然,兩旁的彌勒佛笑口依然常開,似乎不為這一切所動;人,如果也能偶有觀世音菩薩的包容,那麼,世間的紛亂、爭戰,也許就能少一些罷!\r
上二樓是大雄寶殿,內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及藥師佛等三寶佛,殿內左右兩旁,擺有許\多經書,在這裡,自然有股書香迫人。
站在陽台上往外望,若著觀世音菩薩背影,驀然一驚,其座下的圓形小池塘造形是多麼的優美、柔和,它似在訴說著菩薩的阷懷、菩薩的愛心,也似乎象徵著塵寰擾擾終將歸於零……。
後殿則有功德堂,內分報恩堂、功\德堂及西歸堂,堂外正對著達摩祖師像,「不立一塵本無聖諦,仍攜隻履大笑尊師來即空」。如何說?
後殿還有琉璃寶殿,供奉著藥師佛,寶殿四壁並供著一千六百餘尊的藥師佛,此一景觀,令人眼界為之大開,凡心大減,真願也如藥師佛般,沈靜的做「壁上觀」,省卻凡俗的庸擾。
綜觀「大佛禪寺」,係採用唐代寺院之形式建築,宏麗壯嚴,加以環境優美,交通便利,使「大佛禪院」,兼享聖地名勝之名,蜚聲國內外。而開山祖師普觀法師幼年皈依佛門,依禮德蓮老和尚披剃出家,精研佛埋,安法願深,頗得地方善行之愛戴。
踏上歸途之際,看到彌勒佛佛身上爬了幾個小子,而他卻仍笑口常開,端坐在蓮花座上,對著山門,迎著梵音、晨鐘,看著海月,聽著江風,仍不為所動。
萬物有涯如客次
一燈無盡照人間
基隆港舸艦千艘,也不過是須臾幻相,而堤外風濤萬丈,卻不能撼動禪心。我呢?帶著難解的問號下山,又將衝鋒陷陣的投入庸碌的塵俗之間。
寺址:基隆市信義區中正公園壽山路十七號
電話:(02)24225553
交通:搭乘基隆客運,在中正公園下車步行十五分鐘可達。計程車、機車皆可直上大佛禪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