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凌雲禪寺
有位雲水僧從遙遠的中國大陸跨海來台,只為尋找一修行所在。當他跨遍了台灣的名山古剎,踏盡了傳言的地靈人傑之處,總難覓到心靈相契的地方。正悵然之時,於一偶然機會,至五股山中訪友,踽踽踏步於小徑之間,荒山野地,層層雲霧繚繞,舉步維艱,徬徨之際,抬頭望見對山,只覺此山氣勢不凡,突兀的雙峰列在兩旁猶如忠心的僕人等候主人的到來,立在中間的整塊山脈,形勢陡峭,氣度宏偉,有若玉女峰之壯觀!福至心無的雲水僧,立刻在此結草為廬,並選擇此地為其一生修行的終點站。
「山中有個和尚在修行,天天拜觀音,唸觀音。」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至於他是何許人卻無人知曉。因為他從不下山化緣,亦少與人往來;只是默默地,老老實實地在山中唸佛拜觀音罷了。原本在福建鼓山湧泉寺修道的本圓和尚也在遊遍了大陸的名山古剎之後,來到了台灣的觀音山,且深深的被山中的地理氣勢所吸引了,並知此地乃造就佛弟子之好所在。於是與不知名的雲水僧共同創建了「凌雲寺」。佛寺之名如水到渠成之勢,一發不可收拾;也為這塊上天苦心孕育出來的靈秀之地撒下了佛菩薩的種子。\r
本圓和尚本是基隆市人,生於民前廿九年。民前十一年到福建省鼓山湧泉寺受具足戒,並禮振光和尚為師。創建了「凌雲寺」之後,為培養佛門中弟子,於民國十二年開傳戒大會,使台灣佛教界上增加了不少生力軍;其謙虛為懷,度人為本的精神,感動了福建省長薩鎮冰將軍,並贈送了匾額「果證菩提」以表敬仰之誠。
「凌雲寺」在本圓和尚的認真主持之下,成為台灣名勝八景之一,並與基隆的靈泉寺、苗栗的法雲寺、台南的開元寺並稱為台灣四大佛教勝地;在日據時代曾與日本佛教之曹洞、臨濟兩宗有所聯絡,並改革了原本墨守成規、閉阷自守的作風。本圓為宣損佛教,則開始著手印贈經典雜誌,舉辦坐禪會,授戒會……等。在民國十四年代表台灣佛教訪問日本佛教聯合會;二十年遍訪馬來西亞、緬甸、印度等地佛蹟,亦使「凌雲寺」在佛教史上佔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正當「凌雲寺」邁入輝煌時期之際,本圓卸因任務已了,於三十四年農曆六月初八圓寂,世壽六十四歲。在同年的秋天,本圓的弟子覺淨和尚接任第二代住持,五十二年圓寂。現任住持志定法師,於民前一年出生,台北縣人,生具善業,宅心慈悲,民國五十四年來到凌雲寺,並於五十七年冬天接任第三代住持至今。
志定法師明自自然因素的破壞力尤勝於人為因素,為保持先賢遺留下來靈山名剎當年的勝景雄風,決心計劃重修擴建。首先於民國六十四年,耗資二百餘萬元,完成登山柏油道路,以利車輛,遊客交通之便。
史誌上這麼寫著:「凌雲寺創建年代/清嘉慶廿一年(西元1816年)凌雲寺在觀音山上,觀音山在昔日有興直山、新直上、八里岔山諸多名稱,有四十平方公里,位於淡水口之南岸,而大屯山脈橫亙其中與觀音山遙遙相望。
凌雲寺自古至今有兩個,一為「凌雲古剎」,一為「凌雲禪寺」。古剎在前,禪寺在後,二者皆在觀音山腰,地屬台北縣五股觀音村。
凌雲古剎是最原始的所在地。建於清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乃福建人由八里岔開闢,在觀音山下築了一座凌雲禪寺,俗稱「內巖寺」。當時,香火很盛;但是,至光緒年間,地方不安寧,被匪徒潛匿作窟,劉銘傳派兵剿匪,並且焚毀廟寺。近年來,地方人士在原來的地方重建廟宇,仍稱「凌雲古寺」。
當古寺未建之前,在清宣統年間,地方士紳劉金波、林清敦等倡建新剎,選擇原址後方數百步之處,靠近懸崖而建的,稱為「凌雲禪寺」,俗稱「內巖」,此寺與成洲村的外巖「西雲寺」對稱。
凌雲禪寺,規模宏大,巍峨莊嚴,正殿的立面是洋樓式,正殿供奉觀音菩薩,左側各旁殿牆壁的壁畫及色調,頗有日本意味。右側連接餐廳,是比較新式的水泥洋樓,二樓是比丘尼禪房。\r
文人、雅士、僧侶、清風、明月、古樹,牽牽扯扯,攬住了一大片的綠,成就這一片山河大地。於是,文人學坐禪,因而建了「撥雲廬」,為的是要學雲彩的那份逍遙自在。「楞嚴閣」卻是專為信徒們修行方便之所在,取名「楞嚴」是冀望有善根的信徒們從楞嚴經上體悟一些道理來。
寺中住持打坐之處名為「開山院」,清淨幽雅,別具一格。禪寺旁有「觀月台」、「達摩洞」、「拾得庵」、「寒山岩」等別緻的勝地。
禪寺中有一奇特的建築,那就是觀音菩薩石像(一百零八尊),佛座絡繹,置於寺前,而法相雕工皆不雷同,尤為其他佛寺罕見。由此「內巖」至「外巖」的途中,每隔幾尺就有一觀音法相,可見當時的住持用心良苦。
今日的凌雲寺指的是「凌雲禪寺」下方興建中仿靈隱寺建築的廟宇。站在寺前,你會驚訝自己是否置身異域之中,沒有燕尾飛簷,沒有花磚雕飾,一反台灣傳統寺廟的建築,「大陀羅尼」四個朱紅字體嵌在綠白相間的花紋之中。據廟寺師父表示,當初開山祖師認為此山與峨嵋相似,故建築亦仿靈隱寺的風貌。
禪寺中以供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為主。在接待室中有一幅年代久遠的觀音畫像,不知是否當初開山的那位雲水僧所帶來的?中間大殿亦以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主,旁有二十四支天王;因為天有二十四支天,所以有二十四支天王的成立。位於大殿的左側有「報恩堂」,其中以供奉地藏王菩薩、日蓮尊者、觀世音菩薩為主;此乃歷代祖先超度和早夭之世人而設的靈堂,使得亡者在天也能得在佛祖的庇護。
齋堂佔地廣大,共有二十四張桌子.其中有對聯曰:「五觀若明、斗食易化」。食堂乾淨清爽,素菜爽口宜人,食者莫不津津樂道。
寺址:台北縣五股鄉凌雲路三段一一六號。
電話:(02)291-3771。
交通:由五股搭汽車可直抵寺前,或搭三重客運 北門一觀音山,在終點站下車,步行三十分鐘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