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台湾佛教 >> 寺院 >>

報恩寺

分享到:

台湾,報恩寺


  臺北市圓山的中山北路。翠疊滿山的丘陵地,隱建著許多寺宇梵堂。其中尤以「報恩寺」與塵俗最親,隨著六十多年的物換星移及每天面對著川流不息的車潮和匆匆來往的行人,它仍安靜地屹立在這半山腰之上。\r
  是多年以前的事了。漫步於此,陶醉於它一牆的石壁及古樸小巧的石梯,忍不住的好奇拾級而上,步入門內,才知道這是一座名為「報恩堂」的清修之地。傳統式三合院的建築,堂前綠草如茵、花木扶疏,只有二五比丘尼席地而坐,在一堆花材中剪取好花以備供佛之用,一切只有動作,沒有聲音,還以為自己走入無聲的劇本裡。由於,深恐自己打擾到這份無瑕的清靜,遂悄悄地離去,而把那份安詳的寧謐留在心中。——以後,每逢車行中山北路五段,當時如默劇般的片段,立刻浮現腦海。然而,多年來,雖忙於世事,但心中仍惦記著山裡有一群清修的比丘尼在努力著。
  不管你是否曾經留意或是不曾在意這座廟堂的存在,然而,當金碧輝煌的雕樑飛簷展翅橫亙在你眼前時,你不得不訝異於這兒甚麼時候已蓋了一座莊嚴的佛寺。\r
  今天,驚嘆於它的蛻變,.所以,決定再度造訪「報恩堂」(現已改為報恩寺)。
  同樣的石壁,同樣的石梯,古意依舊,然而,在梯前卻多了一座約六尺高的石燈柱子,正面嵌有金色的楷體書法,寫著「報恩寺」,側面則嵌有「南無觀世音菩薩」的金色楷書,做為訪客的指標。
  順著石梯成「之」字形蜿蜒而上,濾去了欄外的喧鬧聲,步入已鋪有琉璃瓦的山門,「報恩寺」三個漆金大字橫於門檻,琉璃瓦上有四個鴟尾裝飾於脊端,而主脊正中央,以七寶塔鎮壓著,山門雖小,卻也令人起敬。
  仿竹造的欄杆使這段路程更加清爽,在此駐足往下眺望,中山北路的車水馬龍與山腰上的清靜,恰成兩個世界。
  循著迴廊的階梯,步入了正殿,只見殿內窗明几淨,掛有十幾幅「佛陀成道往生故事集」的浮雕,色澤呈黑銅,雕工渾厚結實,其型式與基隆月眉山玉佛殿內的浮雕相仿。正殿與眾不同的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的雛像;尤其是在菩提樹的浮雕,脈絡分明,枝葉清楚恍若真樹,在釋迦牟尼佛的兩旁有阿難、迦葉尊者,稍前有文殊、普賢兩大菩薩趺跏而坐,而觀世音菩薩和玉佛依次排列在中間,供人禮拜。
  三樓的寶殿,其廣闊清淨的氣質是拜佛誦經的好所在。玉佛被敬放在中間的佛龕中,而兩旁各有韋陀、護法兩大菩薩守護著,另有兩尊由異國佛友遠從泰國及印尼來結緣的觀世音菩薩像。
  「因緣具足之後,自然它就會改變!」住持普瑛法師這麼說著。略胖的普瑛法師戴著一副老花眼鏡,炯炯的眼神從鏡背透出;今年已有六十五歲,是報恩寺的第三代主持,據她說,第一代住持禪覺禪師是陽明山坪頂人,與她是同鄉,因此,她於九歲就住在這裡以就近求學。
  她說,第一代住持禪覺禪師當初是在芝山岩的慈誠宮修行的,後才在寺後山腰築草廬定居。當時,正處日據時代,而日據政府為了開築供應臺北市區所需水源的貯水池,不得不遷至現址,也因此,得到了大護法辜顯榮檀越的協助,建立了「報恩堂」。
  報恩堂之所以命名為「報恩」,原因何在呢?針對這個問題,尼師回答說:「這個源起於第一代住持禪覺禪師。當初,禪師離家覓地修行時,父母均健在,而一般人的觀念,為人子女未盡孝道之責卻離家修行,使得鄉里之人皆責以『不孝』之名。禪師深深體會『出家乃大孝』之意義,故取名為『報恩堂』,為的是要告訴世人父母恩重如山,為人子要懂得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德,若不懂得報恩,實在是慚愧的。然而,一人得道,九祖超昇。若能修道,才是真孝。真正的孝。就是報父母恩,所以,更應該腳踏實地,認真修行,不可虛度歲月,否則,非但難報父母恩,也難於自度了。」\r
  在寺的後院中有一塔,名為「報恩塔」,普瑛尼師說,這是信徒們為祖先安置靈位的地方,讓去世的人得到安樂,是超度及唸佛經用的。
  普瑛尼師自接任住持以來,已有三十年了。在六年以前,尼師開始整頓寺院結構,她認為寺的外觀均已破損的厲害,瓦片也已動搖,若不整修,道場難以維持,於是利用原本積儲下來的資金大興土木,也因為四方信徒的支持,才使道場有今天的外貌。

寺址:臺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102號。
  電話:02-8812588
  交通:搭公車220、285、203、224往天母、士林方向,經中山北路五段,「銘傳商專」下車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