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唐密文化 >> 唐密研究 >>

持松与密教

分享到:
  原载《内明》第240期 作者:静华 
  一、持松的生平及其著作
  持松是中国现代佛教史上一位难得的高僧,他的佛学造诣及其道行在诸多的出家人中都堪称上乘。
  持松,法名密林。一八九四年出生于湖北省荆门县沙洋镇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其父绪炳,人称南坪先生。持松幼承庭训,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学习《四书》、《五经》等。
  两年后,清政府废除科举,创办西式学堂。父亲便让持松改学医术,然其志不在此,遂转攻经史小学。
  一九O七年,父亲不幸辞世,未几,小弟又天亡。母亲经此打击,大病经年,几濒于危。家境日见困顿,持松不得已而辍学。
  一九一O年秋,襄水泛滥,淹没大片村庄、田舍。持松随母和弟弟逃难,到舅舅家去投亲。舅氏三兄弟均无干,仅有一女,年龄与他相仿,遂议招娶为婿。念及慈父见背,又遭洪水之险,持松感到人生无常,“畏死之心,解脱之念,不禁油然而生”。于是,下决心投奔铁牛寺出家。
  受具后第三年,持松到武汉归元寺,听讲《楞严经》,觉得不能理解。因此,他赶赴上海,投考佛教华严大学,被录取。此后三年,他始较有系统地接触大小乘经论,为日后的弘法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四岁时,因月霞圆寂,持松受其命,继任江苏常熟兴福寺方长职务。任职期间,为寺里还清欠债,赎回寺庙财产,对该寺的建设贡献顿巨。同时,他还会同有关人士续办华严预备学校(后改为法界学院),培育僧才。
  一九二一年,应太虚之邀,赴杭城净慈寺讲解《八识规矩颂》。次年夏,又至武汉宣讲《摄大乘论》和《观所缘缘论》。此后,复杖锡安庆迎江寺,为佛教学院的学僧授《十二门论》。
  是年冬,辞去住持职务,东渡日本学习密法。
  在纪伊高野山修学两年,得古义真言宗六十四世传法阿阇黎位1。旋因学费告罄,遂提前回国。
  一九二四年,持松开始弘扬密法,讲经、传戒、灌顶,几无虚日。
  次年春,持松随太虚赴东京,出席东亚佛教大会。与会期间,得与日本著名佛教学者渡边海旭、木村泰贤、高楠顺次郎、河口海慧等人会面,并就许多佛学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会后,又至新泻县,学习新义真言宗,得四十九世大僧正位2。这是持松第二次东渡日本。
  持松第三次赴日本3,时在一九二六年。至京都学习台密。卒业后,又到高野山,依金山穆韶受三宝院安祥寺各流传授及其口诀,被授予五十一世阿阇黎位4。同时,补习梵文文法。
  回国不久,持松又赴辽宁作“仁王法会”。期间,张学页将军及省长翟熙人曾进入坛场护摩受戒。以后数年,持松于沪、宁、杭等地讲经、传戒、修法,受其灌顶者达几万人。
  一九三七年开始,持松垫居沪上圣仙寺,专心从事佛学著述。
  十年后的一九四七年,上海静安寺恢复十方丛林制度,持松被公推为首任主持,兼任静安寺佛学院院长。
  一九五三年,持松在静安寺内建立了密宗一真言宗)坛场。这在中国汉族地区自五代以来尚属首次。
  一九五六年,持松担任上海佛教协会会长。数年内,他先后至尼泊尔、缅甸、越南、柬埔寨、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弘法,为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持松受到冲击,如是数载。
  一九七二年,在修法礼请其师金山穆韶时,持松作偈曰:
  我生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  同年中秋,持松因病住院。有作:
  壬子年中秋夜,阴霾雨烦。住院同室病友均为中秋夜无明月,慨叹不已。忽而三昧现前,定境希有。先见红光,后现白光;遍空光明,澈照十方;满月皎洁,星光点点。出定之后,定境不变。遂吟:
  皓月当空,星光互摄。  入我总持,庄严圆密。  法尔如是,无生无灭5
  不日,持松安详而逝。享年七十九,戒腊六十三。
  持松一生,学通显、密,弘宗演教,不遗余力。其著述尤勤,达三十种之多(尚不包括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现著录如后
  《摄大乘论义记》,十卷。  
  《释迦如来一代记》,一卷。
  《观所缘缘论讲要》,一卷。
  《住心品纂注》。
  《菩提心纂注》。
  《金刚顶大教王经疏》。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
  《随行一尊供养私记注》。
  《三陀罗尼释》。
  《胎藏界行法记》。
  《护摩行法记》。
  《施诸饿鬼食法注》。
  《真言宗朝暮行法》。
  《梵语千字文》。
  《梵语杂名》。
  《梵文心经异译本》。
  《师奘文钞》。
  《密宗手印集》。
  《理趣经释》。
  《四度加行口诀》。
  《悉昙入门》。
  《仁王经阁秘》,四卷。
  《因明入正理论易解》,一卷。
  《三味耶戒义释》,一卷。
  《胜鬘经浅注》,二卷。
  《华严宗教义始末论》,六卷。
  《密教通关》,四卷。
  《心经阐秘》,一卷。
  《十二门论浅注》(未出版)。
  二、密教的特征及其传承系统
  密教是印度佛教中最后兴起的一个派别。一般认为,形成于七世纪中叶,亦即其根本经典《大日经》和《金刚顶经》成立之后。它主要吸取当时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教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在宗教实践上则借用婆罗门教和其它宗教的一些仪式规范,融合佛教本身的特点,形成一套高度组织化的咒术、本尊崇拜等复杂的仪式系统。宣扬“即身成佛”可以通过口诵真言、手结契印和心作观想这“三密相应”来实现。修法时则需建立Madala(曼荼罗),供养佛菩萨诸本尊,以配合“三密伽行”仪式的进行。其根本经典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大日经》叙述大日如来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萨埵说一切众生本有的清净菩提心,所拥有的本有本觉之曼荼罗,同时宣讲悟入清净菩提的身、口、意三密的方便法门。并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为中心,进行实际观察,证知,以成无上菩提之果。《金刚顶经》较《大日经》晚出,主要吸取瑜伽行派的“转识成智”思想,宣扬“五佛显五智”说,即东方阿閦如来的大圆镜智,南方宝生如来的平等性智,西方无量寿如来的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的成所作智和中央大日如来显现的法体性智。除法体性智外,其余四智均由唯识所转。《金刚顶经》出现之后,密教遂有金刚界、胎藏界两大传承系统。金、胎两部均以大日如来为最高教主(对于大日、释迦二者是否同体的问题,东、台密有不同的争论),以传诵口头真言作为传法的依据。从古到今,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