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西方佛教 >> 欧洲之佛教 >>

佛教在英国的传播

分享到:

英国佛教的发展是缓慢而稳定的。19世纪末叶已有一些欧洲人热心于佛教的传播。1875年布拉瓦茨基卡娅夫人(1831-1891)创立正式宗教团体--神智学协会。该会主张:世界的一切宗教中唯佛教最圣洁。这种强烈的东方倾向为佛教在19、20世纪的欧洲传播起了很大作用。1879年英国诗人埃得温·阿诺德爵士出版了8卷本的散文诗集《亚洲之光》,以优美抒情的文字称颂了佛陀的一生。英国人贝内特18岁时读《亚洲之光》,受其优美同句和生动内容影响,舍弃原来的信仰,皈依佛门。1898年去锡兰、缅甸研究佛法,1902年在缅甸受比丘戒,取法名阿堆陀弥勒,成为"欧洲第一位出家人"。他立誓"我皈依佛教,奉献我的生命,转动法车仑到我的祖国英国去,并要在欧洲成立僧团和佛教会"。1903年他在仰光创立"国际佛教会"。

1908年率布教团来英国,在伦敦等地演讲,并出版《佛教评论》刊物,佛教在英国开始成为实体宗教。然而由于没有传教的佛教精舍,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僧伽生活又无法与当时的英国社会相适应,他本人身体、口才又极差,所以这次传教仅半年就流产了,不过由于伦敦报刊曾多次报道过这个布教团的活动,引起一些英国人对佛教的兴趣,其中不少人后来改宗佛教。1905年英国人杰克逊出版了宣传佛教的小册子《给西方人一个宗教》,1906年他开始在海德公园公开作佛教讲演,并与潘恩合作,在伦敦博物馆附近开设了一家佛教书店。1907年11月3日他与戴维斯教授、罗斯特、潘恩、培恩等人,在伦敦共同创立了"大不列颠爱尔兰佛教协会",推举戴维斯为会长。该会以加强巴利文、梵文的佛学研究为宗旨,会员都是从事上述研究和比较宗教学研究的学者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而非一般平民。1907-1922年是该会的黄金时代。为弘扬佛法,该会开办佛学讲座。举行集会、出版佛学宣传品及会刊《佛学评论》。伦敦总部设有佛殿、禅堂、僧房等,还附有新式佛教图书馆。在利物浦、伯明翰、曼彻斯特、牛津、剑桥、布莱顿等地设立分会。该会的活动使干百名欧洲知识分子了解了佛教宗旨,但是由于它只重视佛教知识的研究,缺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核心会员又相继逝世,1926年不得不自行解散。该会的核心会员培恩曾于1924年春创办佛教徒联合会并自任第一任会长,但这个组织不久就夭折了。

1924年神智学会会员、英国法官洪飞斯(1901一 ,又译作汉弗莱斯)在会中建立"佛教中心"。洪飞斯年轻时曾在剑桥攻读比较宗教学,对灵智学深感兴趣,后听培恩演讲,改宗佛教。1924年11月19日佛教中心改名为"伦敦佛教会"。1926年该会成为独立的佛教团体组织,出版、发行会刊《英国佛教》,1943年该会正式定名为"佛教协会",会刊改名为《中道》季刊(Middly Way)。该会为多元宗派团体,主张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并行,没有宗派门户之见。每周请教授、学者或由洪飞斯本人公开演讲佛教,会后互相讨论有关问题;会员定期聚会、研究佛学理论、修习禅定。1964年在该会成立40周年的大会上,洪飞斯致词说:"西方人由于20世纪科学发达与物质文明,对西方原有的宗教信仰发生动摇,在心理上造成空隙,正在寻求合适的东西来加以弥补……,佛教是最合他们需要的。"迄今为止,该会已成为欧洲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佛教社团,在丹佛、爱丁堡等地设立分会。《中道》季刊发行于全世界,在美国尤其畅销。洪飞斯本人所著的"佛学"及"禅学"著作,也流行于西方世界。该会常有固定的集会和弘法演讲;每年开办暑期佛学班,并且设立了佛学函授班,向人传授佛学知识。该会设有经书流通处,出售著名佛教学者演讲的录音带、佛学书刊。该会的图书馆拥有5000多册有关佛教各宗的书籍,并设立了佛教文物室。该会还有供坐禅用的佛殿,供交谊活动的会客室。
1925年9月锡兰的阿纳迦里伽·达摩波罗(Anagarika Dhammapala,1864-1933)由瑞士抵伦敦传授佛法。在此之前,他曾于1890年应阿诺德爵士之邀,来英国调查英国人"追求内在精神的气氛"。他于1926年创立"摩诃菩提会伦敦分会",以宣传南传上座部佛教为宗旨,常与上述的佛教协会合作,定期公开演讲佛法,共同组织"经论"研究,编印书籍,同修禅定。此外,该会还自行出版一些佛教书籍和宣传品,创办了《英国佛教》杂志,并为教徒答疑设立了驻会比丘。同年,达摩波罗在伦敦购到一处房产,命名为"弗斯特精舍"。1928年金刚智法师(Ven.P.Vajiranana,1936年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的第一位比丘)等三位高僧驻锡伦敦。此后,该会每星期日均有佛法演讲,平日里常举行专题讲演,开设巴利文课程及修习止观坐禅技术,图书馆也备有供人查阅、参考用的巴利文经典。

1954年欧洲第一座南传上座部佛寺或佛教僧伽中心伦敦佛教精舍创建。自1957年起,由真谛帝须博士(Ven.Hammalava Sadhatissa,1914一 )主持。他曾在印度大学教授巴利文、梵文及佛教教义,编辑巴利文三藏索引,1966-1969年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英文著作有《佛陀的道路》(1971年)、《佛陀的一生》(1976年)、《佛教伦理学》(1980年)。在《佛教伦理学》二书中,他提出:不能只把佛教理解为简单的哲学,它是实际的道德修炼活动。佛教不仅仅是个人的宗教信仰,佛法的原则适用于国内乃至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其它各个方面。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其说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不如说是根源于道德的堕落,而这方面恰恰可以用佛教来弥补。他在伦敦佛教精舍主持多年,培养出很多弘法人材。精舍定期举办佛法演讲会、座谈会,共研佛法,同修止观。真谛帝须法师还常应邀到各佛教道场和大学演讲佛法,听众中有锡兰、英、德、加拿大等国人。精舍严格规定僧人不得从事任何形式的政治活动,必须专心修法。精舍还依律传授沙弥戒,为西方知识青年授戒。1966年真谛帝须恢复了摩诃菩提学会伦敦分会的活动,它以《法车仑手册》向西方读者介绍佛教,并出版《英国佛教徒》(1926-1 934年)、《法车仑》(1935-1 936年)、《佛学季刊》(1968一 )等弘扬佛教。1971年12月缅甸商人吴妙苏(Umyat-saw)又在牛津附近的法默尔村(Farmor)购得一处乡村大宅,改作佛教中心。请真谛帝须任中心主席,并由他从斯里兰卡带来的两位比丘指导修习止观禅法及佛教教义。1976年8月4日,这座佛教中心被作为西方人士出家授比丘戒的中心,为西方人出家提供了方便。

1956年"英国僧伽信托。(The English Shanga Trust,亦名"汉普斯泰德佛教精舍")在伦敦成立。它试图树立真正纯粹的英国南传上座部佛教僧伽传统,但因不能与英国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历尽坎坷,终未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