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上说:证得了阿罗汉果,即断尽了系缚三界的一切烦恼。烦恼断尽后,依烦恼润生而感果的故业,也就不再生效,更不会再造新业,因此未来的生死苦果,更无生起的因缘,而得入于不生不灭无余涅槃。罗汉的修行,到此即为最究竟的果位。
综上所述,修行证到四果者,有如下三种特点:
1.光明如日月──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智能现前,内心断尽了烦恼,如乌云被冲散,显现了太阳光明。阿罗汉的光明正如日光朗照,处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中一样。
2.不染如莲花──这是说阿罗汉清净如同莲花一样。证得阿罗汉的人,他的说话、他的行事,不会再犯威仪。虽然在没有舍报之前,仍然生活在世间,但是,心不贪住,意不执着,不入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即不受杂染的环境所熏变。如莲花生长在淤泥中,而仍能保持微妙香洁。
3.安住如大地──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有大禅定、大智能,故身心已安住在微妙的正法之上,寂然不动如同大地一样。大地常受世人践踏、耕种、挖掘,甚至堆积垃圾等秽物,但是,大地却分毫不动。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在接触六尘境界时,或是合意的,或是不合意的,都不会再起贪瞋之心了。一切毁誉得失,他都再不会动摇了。苏东坡云:“八风吹不动”,那就是阿罗汉的境界。
(三)禅者修行的层次
禅门有句话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又常听禅祖师们说:“要提起疑情”、“要大彻大悟”,疑情是什么?又彻悟些什么?这些可都不是言语文字所能表达的。曾经有一个卖豆腐的老头儿,卖完豆腐,经过一家寺院,在禅堂外见到很多人正在打坐,一时好奇,也盘腿坐了起来。一支香结束,有人问他感想如何?老头儿说:
“太好了!坐禅太好了!”
“好在那里呢?你倒说说看!”
“我在打坐时,想起了三十年前东家村有个姓张的欠了我二十块豆腐钱。”
众人一听,哈哈大笑。
如果这种参禅也算是一种悟境的话,我们不妨姑且将它称为“豆腐禅”。
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有一天到金山寺拜访佛佛印禅师,两人盘着腿子对坐论禅。苏东坡问道:
“禅师看我这样子像什么?”
佛印禅师看了一下苏东坡,答道:“像一尊佛。”
说完,禅师反问道:“学士看老僧像什么?”
苏东坡看他肥胖地穿着黑色大袍,便答道:“像一堆牛屎。”
佛印默然。苏东坡心里甚是得意,以为几次斗机锋都输给禅师,这一次可赢回来了。晚上回家,得意洋洋地把经过情形诉了苏小妹。苏小妹一听,趋起眉头说道:
“哥哥你输光了,还是佛印禅师赢呢!”
苏东坡如坠五里雾中,不明其中道理。苏小妹说:
“禅师的见处是佛,因此他看你也是佛;你的见处是牛屎,因此你看禅师也是牛屎。禅师得胜鸣金,当然沈默不语,而你却还自鸣得意呢!”
禅的境界就是如此,苏东坡以为自己大胜,其实却败得凄惨。
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经过三个月,又回到人间来,弟子们争相出外迎接,莲华色比丘尼第一个走到佛陀面前,欢喜的一边礼拜,一边说道:
“佛陀!弟子莲华色第一个来迎接您的圣驾,请佛陀接受弟子的拜见!”
佛陀慈和的说道:“我的回来,第一个迎接我的是须菩提,他在耆阇窟山的石窟中观察诸法的空性,他才是真正迎接见到我的第一人,因为惟有见法的人,才能第一个见到佛陀,第一个迎接佛陀。”
这是说明莲华色比丘尼和须菩提所修证的境界不同,须菩提体证到诸法的空埋,因为法性是无处不遍的,佛陀的法身也是无处不在,因此须菩提能第一个见到佛陀。
诸法的空性是不变的,只因证悟者的心境不同而有所差别,譬如三兽过河,足有深浅,而水无深浅。又如三鸟飞空,迹有远近,而空无远近。
禅者的修行是身心相应的全一之修行,禅门将参禅证悟的境界分为三关,即三个阶段。有关“三关”之说,从何时开始,历史上没有详确记载。禅宗的祖师们,多运用三句问题,反覆探测学人的境界,称为三关。最显明的是黄龙慧南禅师,他常问学人道:
“上座生缘在何处?”
学人还没能够回答,禅师又问:
“我手何似佛手?”
接着又问:“我脚何似驴脚?”
学人如坠五里雾中,咸认为龙祖的三大难关。后人即以三关用为三段证悟的境界,命名为初关(又名本参)、重关、牢关。有些禅门的行人,利根者一悟即三关透彻,有的一次透破二关,普通则继续的参,逐一的破,由此可知三关并非有固定的阶段,只看各人的根机如何。
有的人曾将三关配于教理,即破初关得人空,破重关得破法空,破牢关证空空。其实,证悟的境界,并非笔墨或言语所能描绘得出,诚如古德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各位亲自去证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