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寺院 >>

小昭寺古今谈

分享到:
   小昭寺始建于唐代,其寺名藏语称“甲达绕木契”、“惹谟伽神变寺”,甲达即指“汉人的”,绕木契意为大院子。还有将小昭寺称为“巴汉招庙”的,这些都是小昭寺较早的称谓。明末清初时,因蒙古人统治西藏,所以,在这一时期的史料中,对小昭寺的“昭”字又有写作召、招、诏等字的,这皆是蒙语,意为寺庙。

历史沿革

  小昭寺的建立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联姻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641年,“唐王以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三百六十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奁。又给……卜筮经典三百种,识别善恶的明签,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以车载释迦佛像,以大队骡马载珍宝、绸帛、衣服及日常必需用具(入吐蕃)。”①在文成公主进藏之前的公元634年,泥婆罗(尼泊尔)国王鸯输伐摩已经将其女尺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尺尊公主入藏时亦随带着一尊释迦牟尼像,大乘佛教的经典著作,各种精巧的工艺品和工匠等等。文成公主进藏后不久,就协助尺尊公主修建了大昭寺,“与此同时,也从中原召来了很多良工巧匠修建惹谟伽神变寺。”(即小昭寺)。②

  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由汉力士贾伽与鲁伽两个人用木车将释迦牟尼佛像送到西藏,到了现今的小昭寺处,木车沉陷在沙地之中,只好四面立柱,覆盖白绸供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通过历算,得知此处是龙宫所在地,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在此地,建寺供奉,认为如此即能镇慑龙魔、国运昌盛。小昭寺的整体建筑,经过一年时间顺利竣工。随后,藏王松赞干布设广大庆筵,为之开光,声势浩大、壮观。

  小昭寺的早期建筑系仿汉唐格式,崇楼峻阁,金碧辉煌,极为精美壮丽。盛极一时的小昭寺,在松赞干布死后,又曾一度冷落,苯教势力抬头。芒松芒赞执政时期(公元650—676年),闻知唐高宗派兵进藏,疑夺释迦牟尼铜像,便将释迦牟尼佛像从小昭寺迁移,封闭于大昭寺的南厢秘室中。同时,“所有住在拉萨惹谟伽寺(小昭寺)等处的和尚,一律被驱逐出境了。”③赤德祖赞(公元704—755年)即位后,于公元710年,又从唐朝迎娶了金城公主,进一步促进了汉地佛教在吐蕃的发展。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把原被封藏在大昭寺的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佛像供奉于大昭寺,又取尺尊公主所携之释迦牟尼佛像,供奉于小昭寺,并安排了汉僧管理一切宗教仪式,于是,二佛像遂易寺而居。

  朗达玛即位后(约公元九世纪中叶),对佛教采取了摧残的态度,强迫出家人改装还俗,“不愿还俗者多遭残杀,经典或埋或焚,或投河中,毁大昭寺、小昭寺释迦牟尼像,封桑鸢寺,余者多毁”(《西藏民族政教史》)。不久,吐蕃各地又暴发了奴隶起义,蔓延到吐蕃王朝统治下的大部分地区。奴隶暴动一直持续了九年(公元869—877年),吐蕃王朝从此崩溃,西藏分裂为许多小部落,各霸一方,各自为政,互相征战不已,佛教也一蹶不振,只有少数僧侣在家中秘密传习佛法,可见小昭寺亦随着当时的形势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这种混乱局面一直延续了约两个世纪,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印度僧人阿底峡来藏讲经说法,翻译佛经。此时,佛教又重新抬头,小昭寺也得到维修保护。关于这一时期小昭寺的详细情况,史料缺乏,不敢妄加推测。

  元、明、清时期,由于中央政府对佛教采取了扶持政策,所以小昭寺又重新兴盛起来,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在清代史料中,对当时的小昭寺就有简单介绍,“小招在大招北半里许,地名喇木契,坐西向东,背布达拉,楼高三层,上有金殿一座,唐公主建。公主悲思中国,故东向。内供墨珠多尔济佛,或云内有塑像,乃唐公主肉身,座上书默寂能仁四字。鸟革翚飞,范金作瓦,殿上金瓦光辉夺目。莲花地涌,罘铁为帘。门前挂铁网以为帘。”“乾隆二十五年,御赐额曰:耆阇真境”。木匾④。可见,当时小昭寺的建筑宏伟壮丽,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十年浩劫时期,小昭寺遭到毁灭性破坏。一些建筑被拆除,塑像文物等被劫一空,僧众皆离寺而去,昔日辉煌壮观的景象荡然无存,小昭寺被作为仓库而用。

  1986年,由于党的宗教政策和当地政府的重视支持,又开始对小昭寺进行大规模维修,使小昭寺旧貌换新颜,重放异彩。

保存现状

  小昭寺座西朝东,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其前部是个庭院,后部是神殿及其门楼、转经回廊等附属建筑。门楼三层,底层为比较宽畅的明廊。明廊有10根直径0.8米的大柱,皆为十六棱形。大柱周身有三条铜箍,铜箍上面透雕花瓣。柱子上半部雕有繁缛的花草纹,柱头上浮雕宝珠、回字纹、花瓣及连续的六字真言。前四排大柱柱拱上浮雕海水云龙纹。

  明廊后部墙壁上绘有四大金刚和六道轮回图、极乐世界图等壁画,壁画已模糊不清。门楼二、三层是僧房和经室。

  穿过门搂,即是绕神殿一周的转经回廊建筑。转经回廊南、北、西三面原来曾竖有木制玛尼轮,廊壁上也遍绘无量寿佛、白度母等各式宗教壁画,现已毁不存。神殿是该楼的主体建筑,高三层,底层分为佛殿、经堂、门庭三部分。门庭内左右为隔门小房,右间是放炊器的地方,左间是配殿,内供有石榴树枝做的贡布色懂马塑像。中间是四柱宽的空廊,传说原来其中一根柱上挂有文成公主手印的石板,另一柱上挂有护法神面皮两张。四柱皆为圆形大柱,大柱小拱两侧各雕一大力士,力士作承托支撑状。柱头大拱上雕有狮子和圆形升云纹、花瓶等。有些柱头小拱两侧浮雕象征性的狮子和人像。门上铺首如钹形,上有二龙戏珠图案。横梁上皆写梵文六字真言。

  门庭后面是经堂。经堂进深七间,面阔三间,共30根木柱,柱下皆有石柱础。其中中部4根大柱直通二层之上,撑起高敞的天窗,柱高6.2米,直径0.45米。其余26根柱子高2.8,直径0.48米,柱头皆雕有卷云纹、宝珠、莲花纹等。集会堂天井正对的一排檩头上原雕有28只卧狮,现存27只。卧狮的雕刻有两种,一种是全雕,一种是半浮雕。腹上有底座,装饰四或八瓣莲花。集会堂四壁原曾遍绘释迦牟尼及千尊佛壁画,文革时全部被涂抹掉。西后净室门口南面供塑有舍利佛与目犍连两大弟子的灵塔与铜鎏金集密金刚造像一尊,泥塑杰尊贡嘎顿珠造像一尊。北面供有吉祥金刚、能仁佛、藏巴拉等塑像。净室门口左右还塑有四大天王,可惜这些多被破坏或散失。

  最后部是佛殿,内有2柱,无柱础,东西长4.35米,南北宽5.4米。大柱表面用麻绳缠绕之后,又用2—3厘米的泥皮涂抹一层,可能是防腐、防火的措施,而大柱3米以上的部分则不包泥皮。从部分脱落泥皮的地方观察,细麻绳还较结实,而大柱已有腐朽现象。柱头雕有简单的莲花宝座,柱头大小拱上则无装饰,似为早期装饰特点……。四壁的壁画,早已被油烟熏得一片漆黑,只是在门框内墙上还依稀可见一些线描施禅定印、指地印、无畏印佛像,笔法流畅生动。殿门为铁网,大殿的墙壁均用大石块夹小石片砌成,规整别致,墙厚1—1.3米。殿内供有尼泊尔赤尊公主带来的铜鎏金不动金刚佛,还有泥塑八大弟子、两大愤怒力士和宗喀巴塑像。佛殿后部和两侧还有密闭式回廊,回廊窄而高,布局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