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塔尔寺
多姿多彩的柱饰
小金瓦寺精致典雅
形式多样的屋顶建筑
中国是一个建筑古国,也是一个建筑大国,建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塔尔寺——藏传佛教的圣地,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成千上万的香客游人,与旅游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塔尔寺的由来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宗教信仰也各有不同,而藏传佛教则是对青海地区民众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教派,其中的黄教对青海民众影响尤其巨大。黄教又称格鲁派,是在15世纪时出现的藏传佛教的一支新兴派别,因它的教规十分严格,故名“善规”,“黄教”是因其僧人戴黄色帽子做法事而得。虽然黄教在藏传佛教中出现最晚,但是由于教规最严,深得信徒崇敬,因此规模越来越大,在藏族地区信徒居各教派之首,黄教寺庙更是随处可见。
塔尔寺以其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位列我国最著名的六座黄教寺庙之中。它既是青海省最大的黄教寺院,也始终为蒙藏地区佛教信徒们向往的圣地。
金碧辉煌的塔尔寺,坐落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的莲花山山坳里。俯瞰塔尔寺,会看到这是一个依山而起的大建筑群,与内地常见的佛教寺庙不同,并不讲究中轴线和横向对称、比例关系,反倒是追求建立纵向延伸的空间序列体系;建筑群高低错落、殿堂层叠、佛塔林立、红墙黄瓦、金顶绿树,自有一番神圣、庄严的气势。据说,形成塔尔寺这种布局原因有二:一是依自然地理、环境布局,不需要进行较大的人工削坡处理,不仅节省人、物、财力,而且符合藏式寺院的建筑风格;二是受宗教“三界”教义的影响,即为了体现“三界”由低而高进行布局的。因此,塔尔寺独特的建筑风格决定了它带有人们视觉上壮美的立体景观效果。寺内气势磅礴的金顶,小巧玲珑的门庭,“边玛”(柽柳枝)装饰的外墙,别具一格的藏窗,多姿多彩的柱饰,光彩照人的琉璃院墙,轮廓多变的藏房,五色缤纷的画廊,造型生动的塑像,精镂细刻的木雕,丰富多彩的砖刻,耀眼夺目的金器,中外合璧的各式宝塔,更是突出体现了它独特的风貌,给人以新奇的感觉。
其实,塔尔寺最初是一位思念儿子的慈母修的塔,后来儿子成为一代宗师,这里香火日盛,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塔尔寺,而那位备为母亲思念的儿子就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有关大师的诞生,这里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藏历火鸡年(公元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正月的一晚,藏族妇女香萨阿曲在梦中看到许多僧俗男女手擎宝幢,吹着佛乐,说是前来迎接观音菩萨的。恰在此时空中显出一尊金身,发出万丈光芒,随着悠扬美妙的佛乐,金身徐徐下降,最后进入她的体内。十个月后,一男孩落地,天空中有佛乐传来,天雨瑞花撒下,大地微微颤动,最为神奇的是香萨阿曲将胞衣埋入地下后,那里竟然长出了一棵菩提树。这棵菩提树的十万片叶子上各显出一尊狮子吼佛像。这个神奇的孩子就是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3岁出家,17岁进藏,香萨阿曲在儿子进藏后非常挂念,修书一封召儿回家一见,宗喀巴却因学业未成不回乡。为解母亲思念之苦,他带回一画像给母亲,并请求母亲在菩提树旁修建一塔,称“见塔如晤儿面”。小木塔由此而得,这就是塔尔寺的前身,也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塔尔寺”顾名思义,先有塔后有寺,随日月更替,小木塔周围经堂渐多,形成了今天金碧辉煌的壮观景象。
藏汉结合的建筑风格
塔尔寺的主体建筑是宗喀巴纪念塔殿,也称大金瓦殿。大金瓦殿是具有藏汉合璧特点的三层重檐金顶建筑,坐落在寺中央,被周围的弥勒佛殿(贤康)、大昭殿(觉康)和喜金刚殿(宫康)簇拥着,宛如群星拱月,使该殿越发显得巍峨壮丽,气象万千。大金瓦殿平面呈凸字形,建筑面积为456平方米,分上中下三部分。其下部建筑形似“须弥座”,是具有藏式风格的建筑;第二层下面为五开间,装有通窗,有小回廊。其中有三面为藏式边玛墙,正面两侧的边玛墙上各嵌装一幅突出金色的“十相自在”的梵文铜镜,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宗教特色。大金瓦殿的中上两层都是重檐歇山式金顶,中层垂脊四角各安置了一个铜质镏金、涂绿色鬃毛的大耳青狮,昂坐守望;第三层为金顶,殿脊正中置一大型镏金吉祥宝瓶,两侧有火焰掌。在佛教中,火焰纹表示无边的法力和光明,寓示着祥光普照,永不熄灭。与汉族建筑不同的是,大金瓦殿的垂脊四面有飞檐挑角,挑角上安装的是藏族传说中的水怪头,名叫曲森(鳌头)。飞檐四角和门窗等处悬挂的白地黑字布幔也是塔尔寺独有的一道风景线,它不仅是用来遮护建筑彩绘,也是佛教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圣物。
在宏伟壮观的建筑群中,小金瓦寺显得小巧玲珑。它同样是一所藏汉结合风格的建筑物,它的汉式琉璃小亭,“蜈蚣墙”的装饰以及“边玛墙”涂上褐色和黑色,都体现出藏式建筑的主要特征。而小金瓦寺从整体上给人的是一种新颖、独特、明快的感觉。与气势磅礴的大金瓦寺相比,小金瓦寺更精致典雅,犹如小家碧玉。
大经堂是寺内建筑面积最大的经堂,内有18根直托二层殿顶的通柱,这18根通柱所占面积是整个经堂的空间部分,也是顶层长方形天井四合院的中心,顶部的木结构为双层,两层之间又留有50厘米的空间,这是塔尔寺建筑群中又一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藏语叫做“间东”,是空间的意思。
塔尔寺有很多供奉佛祖和菩萨的宫殿,如弥勒佛殿、释迦佛殿、文殊菩萨殿,由于这些佛殿建筑年代不一,因此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弥勒佛殿是一座典型的明制建筑,其内部空间容纳5米高的佛像不采用减柱办法,而是将内槽四根金柱各向外移动40厘米的“退柱”处理,以达到扩大空间的目的。这也是塔尔寺建筑中的一大亮点。而释迦佛殿扩大空间的方法则是采用减柱办法,是以殿内无明柱,殿通高13米,形成上下两层。达赖遍知殿和祈祷殿虽然外部造型不同,但因均建于清朝,因此都呈现出清代建筑风格。文殊菩萨殿是由9个开间组成,故又称“九间殿”,它是联殿性质的建筑,从外面看是一座整结构殿堂,内部又分隔成文殊菩萨殿、狮子吼佛殿、宗喀巴大师殿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