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研究 >>

藏族民居——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分享到:
[摘要]民居被认为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宗教则是文化的基本质量,民居也就被视为宗教的物质载体。嘉戎藏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同时还保留有各种原始宗教的信仰。这些信仰在嘉戎藏族牧民民居中有很好的体现。从帐篷、碉房到室内外的装饰到民居聚落都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牧民民居不仅是牧民的日常生活空间,还是牧民的宗教生活空间,是牧民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如果说“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那么作为符号载体的宗教就可以说是文化的基本质量。而住宅建筑——民居,则被人们认为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物化体现,更因为其相对稳定性和对民族文化的保留,而被誉为社会历史的“活化石”。处于青藏高原东南角四川藏区内的嘉戎藏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出具有浓郁地区色彩和民族风格的民居。同其他地区的藏族一样,嘉戎藏族也全民信教,藏传佛教的影响渗透到藏族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宗教作为“文化的基本质量”,在藏族民居上有强烈的表现。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民居能比藏族民居更具有宗教色彩。通过对嘉戎藏族牧民的两个典型牧区乡——康定县塔公乡和金川县阿科里乡短短三周的田野调查,我们对此二乡的民居及其宗教特色作一个简要的描述。

  塔公乡和阿科里乡都是纯牧乡。塔公乡位于康定县西北,平均海拔3730米,面积712.37平方公里,川藏公路穿境而过。全乡地处高山草甸地区,地势起伏平缓,河谷宽浅,草原广阔,水草丰盛,是典型的四川藏区牧区环境。全乡现有牧民6674人,1447户,以放牧为生,全部信仰藏传佛教,其中又以信奉萨迦派——花教的居多。塔公乡有藏区影响力极大的花教寺庙——塔公寺。阿科里乡位于金川县西北,与稻孚、理塘接壤,平均海拔3930米,面积1300平方公里,属高山丘林灌丛草甸,地势起伏较大,交通不便。全乡森林植被丰富,草场质量一般,现有牧民3320人,586户,放牧为生,多信仰藏传佛教中的红教——宁玛派。

  藏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帐篷和碉房,在塔公乡和阿科里乡也不例外。帐篷和碉房与游牧定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长距离、大范围游牧的地方,人们多用帐篷,而在定居地方则以碉房为主。民改前塔公乡塔公村只有13户人家在此定居,其余牧民皆住帐篷,现在包产到户,草场分给牧民,实行定居轮牧,塔公村的牧民皆在村部建碉房定居,约有120户。阿科里乡有三个村民改前除了寺庙外就没有一间住房,现在政府帮助下,前两年在村部修了冬季定居房。虽然如此,已经定居的牧民也还是离不开帐篷,帐篷有碉房无法替代的易拆易迁的效果,夏天到高山放牧、参加看花节赛马会等都需要帐篷。

  一、帐篷

  帐篷又称帐房,或牛厂,藏语称为“咱”,是根据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特点而形成的,可随时拆卸,轻便,为组合式建筑。主要有牛毛帐篷和布帐篷两类,平面均为不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牛毛帐篷是先用耗牛毛纺成线,织成宽约30厘米,长1-2米的粗氆氇,然后将氆氇一片一片拼起来,缝制成帐篷,一顶帐篷需二三十片、四五十片不等,视帐篷的大小而定。帐篷中间用撑杆和横竿作支撑,外用牛毛绳将各支撑点拉紧并固定在地上。因为牛毛为黑色,故牧区帐篷一般均为黑色,又称“黑帐篷”。其状多为蚌壳形,顶上
开有一条长约1.5米,宽约50厘米的天窗,供烧火时走烟和通光用,遇雨雪,可随时关上。但天窗平时是不关的,否则对天神不敬,会有祸事。帐篷的“门”,是将左右帐角对分撩起,以便出入,入夜则放下用带结上。天窗或门的上方,挂有印着六字真言的经幡(又称嘛呢旗,风马旗)。

  帐篷的使用面积一般为20-30平方米,小的只有10多平方米。中间没有干隔,家人共居其中。但帐篷有左右之分,人站在帐篷内,面对帐篷门,右手边为女人住地,称为“阴帐”;左手边称为“阳帐”,为男人住地,藏民以左为尊,来客均在“阳帐”接待。帐篷中央设有以三块石头支起的笔架形的火塘,称为三锅庄。火塘后为木箱做的佛台,其上供佛像、活佛的照片和经书,视各自信奉教派不同而异。阿科里乡多信红教,供的是莲花生像和宁玛派活佛;塔公村信奉萨迦派,供的是萨迦派的大法王;当然,在藏区宗教领袖的格鲁派的大活佛班禅、达赖喇嘛都是要供的。佛台上还放有酥油灯和净水碗,酥油灯一般通宵闪亮。毛皮、衣物、粮食等杂物则在帐篷的四周边角放置。帐篷内左右两边及右上角用木板和片石在地上砌成“床”,铺上毛毡或牛羊皮。右上角的“床”一般为家中老人所住,若请喇嘛来念经,亦住此床。

  帐篷通常建在近水源的向阳闭风坡地上,时常搬迁。当牛把某处夏场的草吃的差不多了,就要往下一处草场搬迁,称为“辗厂”。辗厂时要请喇嘛念经打卦以求菩萨保佑草好牛肥。

  在牧区,牧民一般认为一个帐篷为一个家庭。新婚夫妇举行婚礼,意味双方的家庭要为他们建一个帐篷——称为“绷帐篷”。绷帐篷时,先请喇嘛选地、念经,在念经声中,新郎的亲友为新人撑起阳帐,新娘的亲友撑起阴帐,然后合二为一,一顶帐篷绷成了,昭示着一个独立家庭的诞生。帐篷绷成后,就随着这对夫妇逐水草而居,直至他们老去。

  二、碉房

  碉房又称锅庄,一般是藏族农区的居住建筑,牧民在冬季牧场修建定居点时直接借鉴了碉房的形式。其材料使用的结构形式多为石木结构,我们调查的塔公乡6个村、阿科里乡5个村的定居点共11个村的碉房,其中有8村采用石木结构,而阿科里乡的毛日村、撒尔足村和壳它村因森林资源丰富,采用木结构和泥木结构。不论哪种材料结构,其墙体都非常厚实,外形端庄稳固,防风御寒的效果非常好。两乡的房屋结构和室内装饰也都基本相同,由于塔公乡定居点修建较早,牧民家庭经济条件也明显好于阿科里乡,所以塔公乡的民居较阿科里的民居复杂。下面以塔公乡塔公村的碉房为例,简述其建筑形式与建筑结构及相关的室内布置与装饰。

  碉房单门独户,外围四方或长方形,一般为两层结构,以孔(房间窗户)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畜圈和贮藏房,有柱无干隔,无窗,有独木楼梯通往二楼走廊。二层为居室,以木板装隔,分为寝室、经堂、厨房、活动室、贮藏室五部分,或厨房并入活动室。房顶皆为平顶,其上加一层斜屋顶,覆以小红瓦,这与《民族志》的记载不同,可能跟近年来的汉化程度有关,也与此地雨季多雨有关。

  二层居室为人们生活、活动的主要地方,各房间以走廊相连。走廊近楼梯口处一般挂有一个中等转经筒,家人上下、进出时都要转上一圈。厨房一般正对楼梯口,开间很小,仅半孔,其内陈设简单,只设一灶、一水缸。灶前方的墙上有喇嘛用白灰所画的不规则图形,其意为保佑灶火燃得旺、全家有牛肉吃、有马茶喝。碗、盆和食物不放在厨房里,而是放在活动室的大壁柜里。